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中劳动教育的渗透与研究

2021-12-27 10:34汪向丽杜更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渗透初中数学

汪向丽 杜更戌

摘要:在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锻炼学生的协调性,提升学生的自立水平,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等。将初中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是因为初中数学中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主动的改革和创新以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和劳动教学的有效融合,锻炼初中学生的实践水平、创新水平和观察水平等,实现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劳动教育逐渐被教育领域所重视,发展成为了必修课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渗透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开拓学习视野,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教师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

一、开展实践活动

虽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但是这中习惯也只是简单的存在在认知层次上,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探究知识,教师能够将教学课堂由室内发展到室外,运用真实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完整的过程,掌握劳动的技巧,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提升劳动能力。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就能够带领学生们主动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学会测量旗杆的高度以及教学楼的高度等。学生们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的讨论,设计测量的方案,准备相关的工具等,学生们会产生很浓厚的实践兴趣。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测量方案,运用关于三角函数以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创建解题步骤,逐渐的提升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也学会了运用这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在现场测量的时候,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运用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劳动的冲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的贯彻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发扬劳动精神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发挥聪明才智的能力。劳动的精神不是只体现在劳动教育中,还需要充分的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整个阶段,特别是学生在解决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形成不怕吃苦,不怕麻烦、反复研究的劳动精神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多次的不断地研究中寻找最佳地解决方法,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1]。比如,在学习《轴对称》的章节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轴对称的相关图形,发现生活中轴对称的事物,这对提升学生的劳动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自我设计的时候,需要经过不断地修改,对比,作图等等,这能够锻炼学生做事时的耐心和信心。学生在没有产生创意想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常见的关于轴对称的图形,运用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帮助产生创新想象力。劳动精神不是需要学生一直埋头作业,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劳动的技巧,学会正确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找到创新的方法,使设计出的作品不但符合数学要求,还体现学生个人的想法。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各种形式的轴对称,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节约劳动资源,有助于学生随时修改和创新,方便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创新作品。

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劳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等,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掘数学教材中相关的教育内容,为学生讲解关于数学和劳动的内在联系[2]。比如在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理解两个点才能确定直线的原理。找到一个木条,把它固定在墙上时,需要至少两个钉子。木工在锯木板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墨盒,然后再在木板上做出一条墨线,这样才能使锯出的木板十分整齐。

四、增加劳动评价

在开展初中數学教学的时候,贯彻和落实劳动教育,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创建全面系统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的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教师需要从课堂表现、综合能力以及教学方案等综合角度进行,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把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劳动教育元素相结合,创新设计教学教案,实现教师的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当作评价的元素纳入评价系统中,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劳动教育的情感体验,实现在教学中发展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的综合的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

五、充分发掘教材内容

数学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劳动产生了人类的历史。古代先人在使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时候,就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了劳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运用教材中关于数学知识的历史知识,掌握古人是怎样在劳动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劳动人民的各种劳动成果。比如,我国是历史上最先发现和分析勾股定理的国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说法最先出现在我国的《商高定理》中,大禹治水时也运用了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我国的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军事、劳动生产、测绘以及气象中的各种问题了。

结束语:

总之,数学知识起源于劳动生产,数学与劳动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劳动教育与数学教育的不断融合,初中生不断提升了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主动积极地在劳动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联系数学相关知识学习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学会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秀英.核心素养下劳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J].新课程,2021(33):50.

[2]李相伟.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2):36-3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渗透初中数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