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雪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小学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古诗词教学谈起,分析了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问题,论述了要丰富古诗词教学方法,创新古诗词教学手段,用好晨读、强化诗文积累,以一带多进行群诗欣赏,以读文本感悟诗词意境,为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相关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82—03
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一样绚丽多姿。古诗词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烙印,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流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凝结着丰富的生活感触,意境深远,富有诗人的情感美、语言的文字美、节奏的韵律美、艺术的意境美,在平仄之间描绘着诗人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想,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1]。然而,目前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模式化的问题,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不到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心灵的目的。为此,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完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对诗词教学认识比较浅薄,只停留在诗句意思的讲解上,过度强调了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却忽视了情感的感悟和意境的体会;有的教师重字词而轻整体,忽视了对诗词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感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不愿意身临其境,走进古诗词去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
1.对古诗词教学价值认识有偏差。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散文、说明文、记叙文,古诗词在每册书中只有少量内容,占比较小,难以引起教师及学生对古诗词的重视。此外,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现代文教学,这就导致古诗词教学一直处于劣势。2019年,笔者曾对学校五六年级学生的古诗词背诵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能背诵10首古诗的学生占4%,能背诵20首古诗的占58%,能背诵30首古诗的占24%,能背诵40首古诗的占14%。由此可见,小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还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引起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古诗词的价值,才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重字词理解,轻整体感悟。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深厚意蕴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应自己去品味感悟[2]。古诗词的产生、作品风格、情感表达往往与人生经历有关,如果抛开背景、情感单独去教学,往往取得的效果不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字词意思的讲解,而忽略了整首诗表达情感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局限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层面,只是简单地了解诗人及古诗词的表面含义,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学生也没办法从诗中获得感悟。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了对全诗的整体认知,从而无法领会诗人想表达的深层次内容。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情境创设,导致课后的背诵就成了机械性的作业,学生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上面,挖掘不出诗歌里藏着的深邃情感,更谈不上领悟诗中的意境。
3.诗词教学方法枯燥。据调查发现,一些教师教学古诗词时,有的是“填鸭式”地讲,有的是囫囵吞枣式地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抹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把学生的灵动性和想象力消磨得干干净净,使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感荡然无存。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老套做法,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借助各种资源来教学,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都期望能够有一个教学框架来规范课堂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也在重视古诗词教学方式、丰富古诗词教学方法、创新古诗词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
1.用好晨读,强化积累,体会诗词语言特点。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朱熹曾讲:“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人的记忆在儿童时代是最好的,充分利用好晨诵时间,可以大大地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一方面,通过每天的朗读,学生可以培养语感,训练朗读技巧,在平仄、停顿、节奏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经过日积月累的诵读,可以大量地积累古诗,储备丰富的典故,在晨诵、午读、暮省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年级的不同,阅读教学朗读的层次也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熏陶感情,在读中孕育语感。”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大声自读,然后师生共同评议,纠正错别字;也可以同桌互相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亦或者男女生对读,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词意境[3]。此外,针对一些意境优美的诗歌,教师还可以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图片、相关视频或者背景音乐,来增加课堂气氛,这样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会让诗词更加生动。如:在教授李白的《赠汪伦》时,通过同桌互读,掌握诗歌的停顿、重点字词,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涵产生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朗读、吟诵,能深入感悟李白的内心情感世界,进一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最后,可以用吟诵的方法把这首诗唱出来,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体会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边诵边思,边思边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交朋友,进而体会诗词的特点。
2.以一带多,群诗欣赏,品味诗人内心情感。随着群文阅读教学风靡语文课堂,我们更加提倡把一组课文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学习中发现共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文共现,凸显文本,可以弥补单篇教学的不足。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版块,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共读共识,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古诗词都是有主题的,有时候单独学一首(篇)古诗词,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主题,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多篇诗词教学,把同一作者、同一题材或者同一类型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达到多篇教学的目标,完成诗词的积累,了解诗人的表達,又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进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方法的掌握。比如,在理解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首诗把诗人的所见、所感仅仅用十几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要重点抓住诗词中字里行间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把李白的诗分成几大板块教学,如:爱国励志、月下思乡、山水田园或者蜀中修业、仗剑远游、梦回大唐等等。将诗歌进行重组,组织群文阅读,根据选文的不同属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教材当作内容主题,以一带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引领学生们穿越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所以群诗欣赏,追求的绝不仅仅是读懂“一组诗”这么简单,更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能够触摸“一组诗”的脉搏,看到一个更加丰富的瑰丽诗词世界。
3.体现主体,合作交流,感悟诗词丰厚意境。现代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讲究师生双边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互动,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合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根据课文批注来理解诗词文字;根据插图来感悟诗词大意;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来理解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主动去欣赏诗作,去理解诗意,去探知诗境。用这种主体思维意识的发展观去思考,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总之,千百年来,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将经典文化传承下去,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琳.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华夏教师,2016(06):40-41.
[2]周小婷.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研究[J].新课程,2017(05):19-21.
[3]张新.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措施分析[J].新教育,2018(01):27-28.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