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兵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拉开“双减”的序幕。作为事关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事,“双减”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具体到实践中,“双减”政策如何全面、高效落地?区域和学校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期“视点”栏目,聚焦“双减”政策,探讨落地之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表达出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综合治理的强烈决心。具体到实践中,“双减”政策该如何落地?
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减负内涵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主要标准,致使学生被考试成绩、排名等沉重包袱压得难以喘息。再加上家长间的盲目攀比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最终,这些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成为“内卷”的最大受害者,变成了考试和分数的“奴隶”。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性。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其根本目的是摒弃错误的教育质量观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育回归本源,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健康、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自觉提高对“双减”的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双减”的重大意义,担负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转变教育行为,做好“加”“减”法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学校应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做好落实“双减”的“加”“减”法。
立刻行动,从“减”开始
减轻作业负担,学校应立刻行动,不要观望,更不要有“谁先减谁吃亏”的想法,切实在“减”上下功夫。一是根据作业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具体指导意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作业管理机制,减少学生的日作业总量,并发挥班主任在控制班级作业量上的统筹作用。二是切实减掉那些低质量、低效率、惩罚性、机械重复的作业,通过对作业布置情况进行抽查、评价、公示等方式,促进教师认真对待作业布置,转变一些教师草率布置作业的行为。三是减轻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厌恶心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如分层布置、分类别布置作业,又如设计体验型作业、调研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特点自主选择,充分发挥作业的正向教育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爱学、乐学,使完成作业不再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和负担,而是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学习过程。
强化管理,做好“加法”
减负的实质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学校不能一“减”了之,还要做好提质的“加法”。
首先,要在学校管理上做加法。一是要制定基于“双减”精神的评价机制。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做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统筹设计,扭转“唯升学”“唯分数”的评价观念,注重对教师、学生实施综合评价。二是要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把好教师备课、教学、研究、批辅、指导等教学常规的质量关,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时间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其次,要在作业管理上做加法。一是加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深入研究作业设计技巧,包括:如何设计基础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创新型作业?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针对性?如何设计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学习特点学生的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二是加强作业指导、批阅、讲评的研究。作业指导、批阅、讲评是被很多教师忽视的教学专业技能,也很少进入研究范畴。教师布置作业后,通常都是对照“标准”答案,简单判个对错。能在布置作业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并坚持讲评的教师并不多,而能高质量实施批阅、统计情况、讲评作业的教师则更少。如何在作业布置后进行有效的指导,给学生以及时关照?如何在作业批阅过程中,用简短的语句给学生以赞赏、鼓励、提示或诚挚的批评,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如何让作业讲评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归纳性,不再仅仅是答案订正?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发挥教研队伍职能,促进“双减”高效落地
教研队伍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推进区域课程改革和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促进“双减”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高效落地,教研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
深刻理解“双减”内涵,统一思想認识
各级教研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双减”的根本目的与重要意义,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减负。实际上,学校、教师将面临“增负”。“双减”要求学校回归育人本源,端正教育质量观,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硝烟弥漫的分数角逐场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乐园;要求教师不能把补课和机械重复性的题海训练当成补救低质量课堂教学的“法宝”,用具有伤害性的高成本劳动去换取微量的考试分数,而要将更多精力用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好每一堂课及布置、批阅、讲评好每一次作业上。
做好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的工作
教研部门既要准确把握“双减”的要义,也要深入一线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开展有质量、有深度的调查,获取作业布置、批阅、学生睡眠、体质健康等方面具有普遍性、真实、可靠的信息,准确掌握学校、学生、家长们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课后指导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据此为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双减”的决策部署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有独到见解、推广价值、实操性的实施建议。具体工作中,要综合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深刻思考“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研究“减什么”,多角度探索“怎样减”,明确“减”的前提是“增”,即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上要增加投入。由此,才可能以落实“双减”为契机,加大义务教育学校综合治理力度,从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做好学校落实“双减”的指导工作
“双减”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市、县、校教研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学校相关管理机制建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校本教研开展的指导及实施效果监测等工作。市、县教研部门应主动作为、积极跟进,既要利用好教研平台,聚焦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阅、讲评及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又要深入学校、教学一线,追踪“双减”实施效果,及时了解基于减负提质的校本教研开展情况和作业管理实施情况,并给予调整指导。三级教研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既有分工又要合作,推动“双减”在学校高质量落地生效,切实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未来人才贡献教研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