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武元,罗邹贤
(南昌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教育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P384)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基因之一,是矗立于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从古至今,始终是催人奋进的最强跫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围绕着家国情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2](P354)“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3]“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2](P355)等等。这些论述深刻地诠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家国情怀是社会个体基于最初的血缘或地缘而形成的对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个体成员对家庭宗族的情感认同、对故土山河的眷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当前,挖掘好、解读好、涵养好习近平家国情怀的逻辑理路、内涵意蕴和涵养路径,对全力汇聚中国4亿多家庭、9 100多万共产党人、14亿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深处,是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研判的回应,其蕴含着家庭与国家的双向连通关系,将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实现“小家”幸福美满、“大家”复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的系列重要论述有着严密的逻辑理路:从小所受到的良好家风家教与为人民谋幸福实践经验的双重耦合为家国情怀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价值导向,对中华优秀传统家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情愫的精神构筑是习近平家国情怀的思想渊源,新长征征途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家国情怀提振精气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3]良好的家风与家教塑造了习近平亲政爱民、爱国如家的政治作风和执政理念。辗转多地的基层工作经历,使总书记把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把对家庭的关爱上升到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家国并重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导向。
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沃土,是成才的基础。习近平自小生活在革命家庭,得益于家庭成员的严格工作纪律与严肃生活作风,较早接受了良好政治生态的熏陶。他对国家的使命感、人民的责任感逐渐孕育而成,并且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诲与感染下,逐步塑造了坚定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及坚强的政治意识,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养成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因此,习近平极其重视家庭教育:“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2](P355)正是在以国为家的家庭教育中,习近平把对家庭这个小家的浓厚情感,凝结上升为对国家这个大家庭质朴而深沉的爱。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P353)这生动且深刻地阐明了家庭建设对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性。
习近平拥有丰富的个人实践经历,在村、县、市(含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省、直辖市、中央等部门都工作过。在每一个层级均卓尔不凡,都有大胆创新和过人之举,尤其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基层经历,“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4](P428)更是凸显了他执政为民的情怀,这些丰富实践经验的积累升华,成为习近平家国情怀理念形成的“活水源泉”。青年时期,习近平在“上山下乡”的七年艰苦岁月中,经历了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此般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自然最懂得来自底层和基层群众的呼声,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5](P402)。这一时期,习近平坚定了理想追求,也植根了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在之后长达20多年的主政地方历程中,习近平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访贫问苦,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强调把“苦干实干”作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信条。在此期间,习近平虽历经重重滩急险重,但淬炼了其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情怀,以及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
正是习近平以国为家、为国奉献的家庭教育,艰难曲折的成长经历,艰辛困苦的人生体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促使其形成了“爱国如家,家国相依”的情愫理念,把小家与大家相统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4](P36)。
中国的伦理文化向来有民本主义传统,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到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习近平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6]在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P33)。家国理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核,其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从家到国,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因此,传统优秀家国理念文化受到习近平的格外重视,他在借鉴并吸收优秀传统家国理念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赋予传统优秀家国理念文化以新的内涵特质。
传统家国理念以家庭为核心向外辐射衍生出从家到国、以国为家的家国情怀,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国家与天下,四者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循环。其在政治模式上表现为“家国同构”,即家与国在组织结构上的共同性。与此对应,其在伦理价值观上表现为“家国一体”,即家、国一体以追求道德共同体,并倡导“家齐而后国治”。在家国同构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家庭被看作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出发点,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被统治者注入国家内涵加以制度化成为家庭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使个体自觉将自我修身与家庭建设、国家治理和天下关怀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在国与家数千年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演变过程中,“家国情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道德品格,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培养了人民自觉为国分忧解难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扛起国家重担的道德品质。
新时代,习近平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框架构建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家国情怀内涵体系,不仅赋予优秀传统家国理念以时代意蕴,也进一步阐明了现代“家国情怀”的价值意义与践行路径。在阐释家与国的内在逻辑关系时,习近平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8]这通俗且深刻地诠释了家与国、国与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习近平家国情怀最直接的表现。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并激励人们前进。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对国富民强的殷殷之望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宏大而细腻的深厚民族情感,融入血脉、深入骨髓,凝聚起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因此,每当国家危亡之际,总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绵延不息。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吸收与厚植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理论进程中,秉承中华文明的家国天下观念,自觉担当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9](P7)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终极目标,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1935年长征即将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写下的《念奴娇·昆仑》诗词中就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彰显着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浓厚家国情怀。回顾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大局、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前行的步伐中积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10](P140)这是革命烈士陈觉在牺牲前写给爱妻遗书中的内容,深刻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民族解放不惜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与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到以李保国、南仁东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他们是习近平心目中的英雄,是新时代耀眼的精神灯塔[11](P4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心怀四海忧天下,践行初心与使命,基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用行动诠释了大党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12]新时代,习近平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进行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实践所显示的鲜明民心指向、爱民之情使得党员干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贴近、更紧密、更一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13]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以最朴实的话语阐述着最至深的情怀,这为实现中国梦积蓄精神养分的同时,唤起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创业的激情与自信。涵养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种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中华儿女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的激励与号召,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纵观浩瀚岁月历史,带有浓烈的民族印记的“家国情怀”,其作用不论是在过去抑或是当下都是不容小觑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取得辉煌成就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具备了这个能力与信心,但新时代新长征路上面临的风险、困难、考验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14](P12)。既有来自国际上的“围追堵截”,又有来自国内的“干扰迷惑”;既有人民利益、主权利益、发展利益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千头万绪的难题,“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同样也摆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党面前[14](P12)。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2](P49),在夺取新胜利实现强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如何有效地汇聚磅礴的力量,更要让“家国天下”的情怀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因为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家国一体、家国同心,不但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逻辑,而且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15]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肆意横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与指挥下,14亿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同舟共济、舍生忘死,家国情怀基因代码再次被全面激活,在新冠疫情这场战斗中发挥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让世界震撼。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说明,在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小家依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就是万家平安的保障。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国两相依,从不曾分离,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这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并影响到现在的价值观念。新时代,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家寓国,齐家治国,不断地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引向深入。
《围炉夜话》有言,“百善孝为先”,何谓“孝”?“善事父母者”是为“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忠、孝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培育和体现着一种感恩情怀。忠、孝深融于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血液之中,成为保证我国社会伦理秩序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习近平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8]。小爱及人、大爱及众。儿女感恩父母,孝敬回馈其养育之恩是社会人伦架构的必需。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为基本单位,并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血族关系逐渐扩大至整个社会,因此形成了行孝尽忠的家国同构伦理规范,即在一个血缘家族“行孝”是为最基本之伦理范畴,对国君“尽忠”是为最基本之仁义道德。因为受到君主庇佑正如出生之时受父母的爱护一般,为人子为人臣者,于家当侍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于国则尽忠守护以表赤子之心。在当时这种家国胶结的社会、生活结构中,“家”领域中对父母的“孝”与“国”领域中对君主的“忠”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其后的社会发展中演化为“忠孝”合一的“国家”价值观,发挥价值整合作用。
“忠”与“孝”的关系其实就是“国”与“家”的关系。只有对父母、长辈尽孝,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答之举、常说贴心之话,由小及大,才能对国家尽忠,对人民尽责。每每在诵读《红色家书》时,先人的这种家国情怀更是让人敬仰。英勇就义时才23岁的革命烈士卓恺泽在给父母的绝笔信中就曾写道:我生时因奔走各地,不能对亲爱的父母有很好的物质与精神的安慰,但是我想明白的父母决不以此责我恨我,“为国忘私”“为国忘家”是古有明训的[10](P162-163)。党的事业正是要靠这些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探索、传承与创新取得成功[16](P10)。因此,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这不仅是对共产党人政治层面的诉求,更需要渗透进具体的实践中。“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荒岛30余年,潜心研制、一心为国倾力奉献,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防力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精忠报国”,为共产党人作出了忠诚示范、树立了光辉榜样。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也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忠诚的时代乐章,为国报效的宏伟交响。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17](P1 393)。“勤劳”意味着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而正是勤农、勤工、勤商、勤学、勤政的支撑使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生生不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跌宕起伏,可以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对朝堂更替的最佳解释,习近平反复强调:“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4](P436)他始终认为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为政贵在行”,赵括“纸上谈兵”以至赵国沦陷、宋徽宗赵佶醉心书画以至宋朝衰败,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8]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国各阶层党员发扬实干家精神,正如习近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19]“榜样人物”、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始终奋战于高温超导的前沿领域,推动着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不断向前进步。他说:“核心科学技术,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要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合作攻关,报效国家。”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人,秉持敬事为民的崇高信念、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开拓创新,用勤劳的双手绘成了中国梦的鸿篇巨制。
“父慈子孝”是儒家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一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国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子嗣后代,皆视子女为自身生命的延续,“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等等,无不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之一,不仅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以家国同构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将父母与子女的人伦亲情关系推及从政为官层面,对从政者如何“为政以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20](P285),执政者唯有如父母般的关心百姓,以民心为己心,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是为政的最佳状态。“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21](P1429)因此,是否视民如子变成了衡量君主是否爱民、是否以民为本的重要尺度。习近平说:“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4](P428)。执政党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是对党执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党员理应镌刻在心的亘古箴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自古便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墨家将“节用”作为主张之一,“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但艰苦却催人奋进,“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蹈”[22](P88)。正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训诫,使得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不断,但仍能屹立于东方。
“俭可养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以俭德辟难”“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等等。古人对俭与德与廉关系的诸多论述为共产党人廉洁修身提供了明确指引。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物质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也导致奢靡浪费喧嚣尘上,大肆铺张反倒成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优良品德”,勤俭节约却是成了“小家子气”的代名词。但是,总有人仍坚守初心——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为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九十多岁的高龄,本可选择荣华富贵,却淡泊俭朴了一辈子、情注教育了一辈子、无私奉献了一辈子。她几十年扎根农村,衣着简朴,粗茶淡饭,用自己的微薄工资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而反观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腐败案件,其皆根源于奢侈化的生活作风,“俭则寡欲,奢则多欲”,贪图享乐不能自拔,冲垮了党员干部的精神防线,消磨了斗志,淡化了理想信念,最终使其滑向犯罪泥淖。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奢侈与节俭问题不仅事关个人作风、家风,更事关国家兴亡盛衰。当前腐败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习近平指出“权利是个神圣的东西,生活情趣非小事”[23](P260-261),强调“越是领导干部,越要廉洁自律”[23](P81),“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23](P71)。全体党员理应养成节俭朴素的好习惯,真正“清风两袖朝天去”,廉洁从政,德以修身。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血缘的纽带始终牵扯着每一个人心中的思乡情结,“落叶归根”“团团圆圆”……中国特有的家文化,使家成为最深的烙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等等,家始终承载着生活的所有理想与归属。
由家衍生出的“家文化”在情感上表现为人们对家的眷恋,而在家国同构的理性逻辑方面则为爱国提供了最为强有力的伦理支撑。从“谋中国民族之解放”的李大钊到“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的毛建泽;从“刀放头上不胆寒”的刘绍南到“红枪白马”的赵一曼,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将重生的希望带到这片疮痍的大地。新时代,共产党人秉承习近平“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工作态度,在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24]。黄大年、黄旭华、高伯龙、程开甲、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愣……皆奋战于科研阵地前线,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巩固了国防建设,捍卫了国家尊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习近平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5]我们共产党人要把学习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学习党史、国史作为一生的“必修课”,鉴古知今、以史资政、诵读经典、学以致用,切实增强学习本领来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挑战。所以体悟先人的“家国情怀”首先理应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
家庭和谐美满,国家才会秩序井然;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子女;好的家风才是家庭真正的不动产,才能家道兴盛。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6](P50),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民风,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说:“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难免存在各种弱点,会犯各种错误,只要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防腐拒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23](P272)党员干部要注重弘扬和培育好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好家风作为“四风问题”的“检验场”,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处理公事与私事、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切实做到家风蔚然、廉洁齐家。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通过树立典型榜样化抽象为具体,将“家国情怀”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呈现出来,让所有党员有“镜子”可照,可避免某些党员的浑水摸鱼。此外,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才能“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点赞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前行。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也给干部学员们提出了明确的家国情怀涵养的要求:要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25]。
坚持“四个定力”,坚定理想信念是萌发“家国情怀”的营养沃土,只有为人正直、意志坚定才能真正怀揣以家为国的大爱。“四个定力”是全体党员自我约束的标准,即“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27]。慎独慎微,自省自警,做政治的明白人、守纪的合格人、榜样的示范人、清白的廉政人;此外,“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28]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英勇无畏的强大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在保持定力、坚定信念基础上萌发的“家国情怀”必定能在新时代砥砺全体党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