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娜
摘要: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是维持公立医院日常经营运转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日常维护管理和正确规范使用不仅仅关系到固定资产本身的保值增值问题,还关系到公立医院正常经营运转和人民的健康保障以及就医体验等民生问题。本文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从而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的,助力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资产管理;优化措施
公立医院在努力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大建设规模,作为公立医院的运转基础的固定资产数量也随之升高。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方略成为促进公立醫院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内部控制制度贯穿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才能有效防范舞弊,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服务百姓健康。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部分公立医院没有确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往往只是简单地将采购物资的数量价格报由财务部门入账,却没有依据财务制度的规定建立三账一卡制度。而公立医院很多固定资产都是属于单位价值高昂的高端设备,如果对于设备的维护保养没有明确相关的负责科室,没有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就很容易加大设备的损耗和毁损率。而由于缺乏具体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科室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衔接,具体负责总账的财务科室对于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耗损情况可能一无所知,这就导致有些已经毁损严重或者因为更新淘汰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在账务上没有如实地反映出加速折旧或者报废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公立医院经营规划及采购决策的制定。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当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采购流程不规范的情况,在采购环节中未能比照政府采购业务控制程序进行,对于某一项固定资产的采购业务,没有遵循“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工作原则。在采购活动中没有发挥采购、资产管理、财会核算、内部审计、纪检监督等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机制。甚至于有些公立医院一味地追求医疗设备的先进性,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没有发挥相关业务科室的专业性能进行把关,从而导致对需要采购的固定资产性能匹配度和需求度缺乏准确的了解和长远的规划,盲目地进行购置,安装完成后才发现使用率不高、经济效能低下等情况,有的甚至因为没有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和医疗条件而完全搁置,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有总量大且分散的特点,如果没有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就很容易出现资产存量不清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尤其是通用类设备均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和职能科室,这其中还存在各个科室之间的借用和调用等情况,而很多公立医院对于这种固定资产的流动,并没有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档案以便对流动中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和交接手续,这就导致一旦资产出现损毁,责任人难以认定,无法进行追责。而恰恰是公立医院资产国有的属性导致资产的使用者缺乏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风险。很多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技能培训或者只是在本职工作中兼顾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谓兼顾也仅仅在于将固定资产数量进行简单的填报,而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维修记录、保养期限等等都不甚了解。正是因为这种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的脱节现象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缺陷没有引起领导层的足够重视,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投入,也没有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寻找支撑,更缺乏利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新旧资产替换、新技术的引进等业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意识。
(三)报废资产的处置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公立医院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没有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将待处理财产的减少、报废情况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没有按照规范的手续进行处置。有些单位擅自进行处置、调拨,导致国有资产去向不清,有些单位对已经报废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核销,而是就任由固定资产挂在账上占用资产配置额度,致使公立医院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时缺乏必要的物资保障。
二、从内部控制角度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在设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时应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应将关键岗位如采购岗位和管理岗位、验收岗位相分离,处置岗位与审批岗位相分离等,公立医院可以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保养、报废的各个环节入手,设置岗位流程图,这样既确保了关键岗位相分离,又直观明晰地告诉所有相关人员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岗位,应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实行定期轮岗的规定,一般公立医院中应设有药库管理人员、耗材管理人员及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而同一个公立医院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应该保持一致,并在就职前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以方便三库管理人员进行定期轮岗,从而有效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和偷盗舞弊的现象,这样既能发挥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又能防止因部分工作人员的主观随意性而导致的固定资产管理细节模糊。
为满足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还应当明确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维修人员的岗位责任。当固定资产需要维修、保养、调剂、更新、报废时,固定资产使用人、管理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报上级领导审批。如出现因使用不当或者维护、保养、维修不及时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二)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责任到人
公立医院在作出采购行为前应该通过会议的形式对所需采购的固定资产在数量、性能、价格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集体讨论,综合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意见作出符合职能需要和事业发展需要的采购决策,避免出现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为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提供合理的保障,还清除了腐败的可能和机会。在采购完成之后应采取严格的验收手续,由资产管理人、采购人、使用人同时对固定资产的数量、性能进行清点核实,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能强的专用设备,在必要时应咨询相关专业的机构人员或邀请同行业专家到场进行质量把关。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除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外还应建立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以确保固定资产从采购入库到业务科室领用、保管、调用以及最后的残值处置都处于一个动态的监督过程当中。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可以统一设置固定资产卡片,便于统一管理和查询、调配,实际使用人和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内容填写,力求做到账卡相符,并依照公立医院固定資产管理章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资产清查工作。
公立医院中的通用设备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共用共享,科室之间也存在为满足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出现的借用调用的情况,这就需要对于固定资产的流动转移拥有完整的交接手续,资产管理人应对所移交的固定资产的数量、型号、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核实并更新固定资产卡片后移交给具体的使用部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制度中应建立资产领用归还制度。职工在领用资产时应经主管领导批准,资产管理员应在资产卡片中予以登记,确保办公用资产落实到人,当公立医院出现职员流动时应及时将办公资产收回,在制度中规定职工在办理离职手续前应将办公用资产交回至资产管理员处,资产管理员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三)确保资产处置程序合规
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为医疗、教学、科研活动或维持医疗运营活动开展而持有的,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但如果随着日常的使用和磨损而导致固定资产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且无维修价值,或者因超过使用年限而无法满足现有医疗环境的需要,就应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换和处置。随着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大,业务也更加繁多,在事务处理权限上应进行合理划分和分层级授权。比如在处置决策中领导层就应合理划分处置事务权限,依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处置类别对下级进行书面授权,并协同发挥各业务科室和职能部门共同作用,充分考虑业务部门的使用需要及财务部门的经济管理意见,系统分析新旧资产的创收能力后对更新改造方案及处置换新方案的可实行性及经济效益性进行统筹分析后进行相关决策。固定资产作为公立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往往占比偏高,所以公立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时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对于单位价值高且专业性强的专用设备,在必要时应进行资产评估,对于处置时有残值收入的固定资产应在扣除处置费用后及时如实入账。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作为公立医院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工作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通过全面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梳理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图及内部控制关键节点,确保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措施,形成稳定的制约机制和明晰的岗位责任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实际工作中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良好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娟.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2):13-14.
[2]张新月.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优化探讨[J].现代营销,2020(02):237-238.
[3]徐瑶.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20(01):244-245.
[4]毛海香.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2):139-140.
[5]陈笑满.内部控制视角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