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文
摘要: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宏观调控、保障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涉及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同时也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财务风险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无法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将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无法正常履职尽责,不利于单位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关防范策略,以供相关单位借鉴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是与预期目标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存在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而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每项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保证经济行为合法合规运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预算管理风险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起点,存在不少风险。比如:预算编制随意性强,收支预算编制没有科学的方法,存在按经验估计的现象;混淆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界限,不同项目之间经费随意调剂,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各项收支没有严格按预算批复执行,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情况,严重影响预算管理的严肃性等。
(二)会计核算风险
账务处理是会计的基本功能。有的单位填制原始凭证不规范,导致经济业务与财务内容不符;有的单位错误运用会计科目,导致账务处理混乱;有的单位滥用会计政策,对资产没有计提减值准备,导致虚增资产的风险;有的单位不重视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导致披露的信息不实。
(三)资产管理风险
资产能够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加强管理尤为重要。现实当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容乐观。出纳人员一人保管所有印章,既处理账务又收付钱款,存在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风险;实物资产没有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缺乏领用登记审批制度,未按规定进行资产调拨、处置业务,存在资产毁损或被盗的
风险。
(四)政府采购风险
政府采购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业务。受各种因素影响,有的单位没有按预算和计划组织采购,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施行,存在化整为零或规避公开招标的风险;有的单位没有验收或验收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际接收产品与采购合同约定不符的风险;有的单位没有按规定保存相关业务档案,可能导致采购业务无效或责任不清的风险。
(五)工程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涉及资金较大,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建设项目超标准设计,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财政资金浪费;招标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致使招标流于形式;建设项目资金不落实,工程价款结算不及时,可能导致项目烂尾。
(六)能力不足风险
新《政府会计制度》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组成,实行“双分录”“双报告”形式,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让会计人员工作压力大增,存在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数据不准和错用新制度科目的风险。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单位正在推进“智慧财政”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重要性凸显,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存在短板,影响工作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大家对财务风险防范认识不足。单位领导财务风险意识不强。大多领导非财务专业出身,普遍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认为财务风险防范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没有要求全员参与。各职能部门对财务风险防范存在扯皮现象。他们普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财务风险防范存在抵触情绪,缺乏全过程覆盖。此外,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底气不足。大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会计人员隶属办公室,职级的低下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二)会计力量普遍不足
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力量在于会计人员,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力量普遍不强。有的单位只有出纳人员,资金支付缺乏审核岗位,存在资金错付的风险;有的单位任用没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从事财务岗位,导致账务混乱;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由兼职人员完成或服务外包,导致会计工作质量低下。有些单位会计人員的职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收付款、报销等阶段,没有认识到会计部门还有财务监督、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更高级的职能,甚至认为取消了会计上岗证,会计工作没有入职门槛,谁都可以从事。浙江省财政厅日前一项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员认为单位领导不太重视财会工作的比例达到58.11%,便是例证。
(三)内部控制不够完善
在财政部门的推动下,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有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水平较低。不少制度或流于形式,或挂在墙上,轻于执行。现实中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比如会计、出纳由同一人担任,资金的安全存在风险。凭证的制单、审核没有分离,导致错账现象频发。存货的记录、保管职责混在一起,存在账实不符的风险。上述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内控建设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内控建设的完善是单位一把手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但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推进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执行,各部门之间没有明晰的分工,无法形成工作合力。财务部门承担了大量属于前端业务部门的职责,对于业务部门相关专业知识和制度规定不了解,不利于财务风险的防范。
(四)财务监督功能弱化
财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规范运行、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现实工作中,存在监督主体缺位的现象。财政、审计、税务、巡察都是外部的监督部门,但主体不同监督方向不同。在“放管服”的背景下,有的监督部门侧重服务职能,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会计处理等业务,再加上监督主体单位人手紧张、工作任务重,做到常态化监督存在难度。从单位内部监督来看,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发挥;此外,财务信息封闭运行,群众监督功能弱化。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时刻存在,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意识必须强化。风险防范,全员有责。单位领导要率先垂范,注重政绩的同时,参与到财务风险防范之中,这既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从严治党背景下防范廉政风险的需要。各职能部门主管在新形势下要学习财务知识,在工作中遵守各项财经法规,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财务人员要时刻绷紧风险防范之弦,加强财务风险宣传,加强对经济业务全程分析,事后做好评价总结工作,推出改进措施。业务经办人员要按单位规章制度办事,遇到问题多与财务人员沟通,确保经济业务规范运行。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会计人员的素质,关系法治政府和法治财政的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首先,强化法治建设,提升财会工作地位。建议会计法规从业务规模和人员数量等方面明确必须设置财务部门的单位范围,增加会计人员向财政部门备案制度,其次,以人为本,提升财会人员的竞争力。对会计主管人员、普通会计人员、新进会计人员实行分层级培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定期开展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工作领导的培训,提高其对财会工作的认识;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再次,建立会计人员激励机制,提升职业荣誉感,引领他们为单位创造价值。开展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评选中行政事业单位应有一定数量的名额。提高会计人员招聘门槛,新入职的会计人员都要公开招聘产生,进入公务员或事业编制。鼓励单位提供职称补贴和专项补贴,提高会计人员经济待遇。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一般包括预算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和合同管理六项制度;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一般包括“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监察制度、关键岗位管理制度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是明确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聘请岗位人员时要考虑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以书面形式落实到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中。实现轮岗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干部交流,另一方面可防范职业疲倦感。同时,内部控制的实施在于优化流程管理。要分析业务内容,在各业务环节亮出主要风险点。流程管理应设计相关表单,表单内容体现制度、流程、审批权限等内控要求,让员工办事有章可循。
(四)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财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赋予财务人员的职责所在。财务监督要领导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支持财务人员把好关口,才能避免单位的不正之风,堵塞各种漏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自律自强,不断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会计法律法规办事,坚守岗位,忠于职守,把履行财务监督职能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最后发动群众广泛监督,在单位内部进行财务公开,做到财务民主化、公开化,还可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小组,对财务运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此外,外部监督职能要强化。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要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財务活动的监督检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职能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应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夸大财务风险,在此面前无所作为,也不能忽视财务风险,对此视而不见。行政事业单位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勇于接受各方监督,防患于未然,让财务风险可防可控,让科学履职能力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虎明.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137-138.
[2]杨春妮.浅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纳税,2018,12(36):89-90.
[3]江中亮.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路径与方法探析[J].财务与会计,2020(17):12-14.
[4]李香艳.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时代金融,2018(03):157-158.
[5]杨宇.媒体深度融合,财会监督不能缺位[J].传媒评论,2021(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