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铜饕餮纹饰的美学思考

2021-12-22 09:13张鹏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文化内涵

【摘要】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周青铜器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均体现在其铸造雕刻的精美纹饰上。其中,饕餮纹是商周时期常出现于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饕餮纹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审美意味。本文运用美学、考古学和文献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文物,探析饕餮纹饰的起源、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审美特征。

【关键词】 饕餮纹;文化内涵;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93-02

基金项目: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L2021Z070704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信息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9YJC760098)。

一、饕餮形象考证与饕餮纹的起源

据现考古发现证明,最早的饕餮纹饰出现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饕餮纹饰的命名则是出自宋代金石家之口,对饕餮形象的争辩至今也从未断绝。学术界中的统一观点:饕餮纹是一种兽面纹。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中认为饕餮纹饰其实是种牛头纹。其实在最早的文献资料中,饕餮和饕餮纹饰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同时出现。“饕餮”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里,在我国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同样有关于饕餮形象的描述,而饕餮纹是宋代金石家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动物纹饰的统称并延续至今。

饕餮形象在古文獻中均有记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山海经·北山经》);“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山海经·北山经》中可以粗略地想象饕餮的物理形象,而在《左传》的文字描述中又可以了解到饕餮的性格特征。

饕餮纹饰实际上是根据饕餮形象和性格的想象构建,正是因为这种想象性构建才造成了青铜器物上的饕餮纹饰形象不一。在大量出土饕餮纹饰的器物上,有的纹饰有首无面,而有的纹饰则是有面无首,因此饕餮纹实质是想象的基础上与饕餮形象、性格和神韵相应产生的一种纹饰。

二、饕餮纹的文化内涵

饕餮纹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透视饕餮纹饰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内容,可揣摩古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饕餮纹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三种:祭祀通神的象征性符号、祖先崇拜与生命思考的另类体现和奴隶社会中的原始征服欲望。

(一)祭祀通神的象征性符号

青铜器铸造代表了商周时期的最高生产水平。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和人们认知能力的限制,在与大自然斗争中人类总处于被动状态。大自然的神秘性是催生饕餮纹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畏惧心理,饕餮纹饰所表现出的造型特征总是凶兽的形象,并成为商周时期通神的象征性符号。商周时期人们信仰神明,所以青铜器作为祭祀神明的礼器出现,饕餮纹也成为沟通神明的象征性符号。这种饕餮纹实际上是商周时期民众世界观的表现,也是商周时期图腾信仰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祖先崇拜与生命思考的另类体现

青铜器是古代祭祀祖先的重要礼器。如我国著名青铜礼器代表便是司母戊鼎,考古专家纠正其名,称其为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祭祀母亲时所铸的重要礼器。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重要的信仰内容,对于祖先的追思表现了一种生命思考,饕餮纹饰也变相的体现一种独特的生命精神。

商周时期还是人类发展早期,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充满了当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无限思考。人们无法理解大自然,才会产生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与其说商代造型艺术史神祇的世界,还不如说它是时人对自然生命以及其运动的穷理和思索。”饕餮纹饰体现了一种生命形式,是一种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所以说,饕餮纹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图腾符号,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原始生命力量。

(三)奴隶社会的原始征服欲望

饕餮纹饰的形象体现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原始征服欲望。饕餮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长着獠牙、利爪、巨眼的可怖形象,起到一定的心理震慑作用。在商周社会早期,氏族部落之间常有战争发生,饕餮作为一种怪兽形象可以体现部落的强盛武力,对其他部落起到一定的武力震慑作用。其中将诸多动物形象进行重新组合,表现当时人们对于力量的希冀,也反映了在原始奴隶社会以武力为尊的特征。

另一方面,饕餮纹饰也是统治者权利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便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象征。在《公羊传》中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鼎,便是那种权利的外部物化,同时也是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缩影。通过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反映出统治者的权威和主观意志。青铜饕餮纹因其狰狞外部形象特征遂成为力量的象征,也成为奴隶社会中统治阶级压迫奴隶的工具。

三、饕餮纹的美学特征

(一)造型艺术之审美

饕餮纹饰具有明显的造型特点,这种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其鲜明易识的形象。饕餮纹表现在青铜器物上的形象:有首无面和有面无首。这种鬼怪的形象体现了古人在青铜器雕塑和艺术想象方面的成就,是商周时期民众或者直白说是统治者的审美情趣体现。饕餮纹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体现的造型特征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艺术感染力。

构图方面,对称性是其突出的构图特征。在饕餮纹饰的造型特征中巨目、獠牙是其给予的直观形象,饕餮纹呈现的对称性构图,以器物的中轴线为基线,或者是以其雕刻的动物形象的鼻梁为轴线,两边对称,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视觉体验。对称性构图除了表达庄严、肃穆的视觉效果外,也表达出皇权或统治者的威严。对称性的审美体验是中国古代最受追捧的构图形式之一,一直到明清时期,对称地构建建筑和房址仍然非常流行。

(二)“取象”与古典美

另一方面,饕餮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美学中的“取象”的艺术方法。饕餮纹饰是在外在的事物中摹取形象,饕餮是古人融合了当时认知的猛兽形象特征,同时加上自己的想象所形成的艺术形象。饕餮,是存在于神话中的想象性猛兽,其形象特征结合了虎、牛、羊等动物的特征,在饕餮纹正面的造型体现出中角、目、眉、耳、爪等细节。“取象”的艺术手法是在人们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诞生的艺术创作手法。“取象”的艺术方法,更加为饕餮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取象”的手法在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取象”的美给予了中国的艺术家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饕餮形象以及饕餮纹饰均透视出中国的古典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详细地分析中国古典美学的转变由庄严肃穆转变为活泼的艺术造型形象,早期的艺术发展是从抽象中迸发活力的。

(三)狞厉美下的崇高意味

饕餮纹饰具有丰富的审美意味,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著作《美的历程》里称之为“狞厉的美”:饕餮纹饰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种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①青铜器上面纹饰的狞厉美其实是青铜器本身历史力量的积淀,饕餮纹饰蕴含的历史力量和其造型体现的神秘特性将青铜器散发着一种庄严意味,更加增加了其神秘狞厉风格。

四、审美风格转变与原因分析

青铜器上的图案体现古人的审美情趣,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图腾信仰和陶器图案,而饕餮纹饰作为青铜器物上的典型纹饰和仰韶文化陶器上图案性质上区别体现在其不再是那些愉快活泼的实体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风格化、神秘化以及具有突出文化内涵,具有幻想性质的可怖动物形象,并具有一定的抽象化特征。

陶器上的图案到青铜器的纹饰,体现了古人审美的第一次转变。“禹铸九鼎”夏王朝正式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而商周王朝成就了青铜器的巅峰。原始社会的陶器图案,主要描绘古人狩猎的场景和劳作场面。经考古新石器时代发展后期的遗址发现,新时期晚期的陶器纹饰都有向铜器纹饰过度的明显特征,这也是中国历史由陶器时代转向青铜时代的考古实证。而这一次转变主要原因是生产能力的提升,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力出现质的变化,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正式出现分离的现象。“商人重巫,周人重礼”,奴隶社会的精神性活动明显增加,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严苛性促进饕餮纹在商周流行。

第二次转变为两汉时期,饕餮纹饰出现两种重要变化。一种变化是饕餮纹出现于器物上的频率降低;二是饕餮纹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装饰品上,比如说玉玦和玉环之上,出现在普通装饰品中的饕餮纹不再具有商周时期庄严肃穆和神秘特征。两汉時期饕餮纹饰审美风格转变较之商周时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汉时期对于自然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不再是畏惧,饕餮纹作为恐怖自然的象征性符号弱化,两汉时期饕餮纹饰的审美风格从庄严肃穆、狞厉崇高,转化为一种轻快、明亮的审美特征,饕餮纹也不再具有浓重文化内涵的图案美和形式美,真正具有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

每一个时代具有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体验,饕餮纹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出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内涵,而且反映出其所在时代的整体审美意象,这种精美动物纹饰的地位转变,也是时代审美风格转变的标尺。对于青铜饕餮纹饰的美学思考,既有利于我们探析其所在时代的审美风格演变,对于现代的设计和加工,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参考文献:

[1]邹小燕.曾侯乙墓鸳鸯盒纹饰的美学思考[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1).

[2]邱诗萤,郭静云.饕餮神目与华南虎崇拜——饕餮神目形象意义及来源[J].民族艺术,2021,(1).

[3]周雨荷.商代青铜饕餮纹饰所蕴含的生命精神[J].中国包装,2020,(5).

[4]赵寅.饕餮纹和铭文在商周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

作者简介:

张鹏,男,山东高青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艺术史。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文化内涵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