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域下的 《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解读

2021-12-22 09:13叶丽萍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塞林格隐喻

【摘要】 在短篇小说《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中,男性作家塞林格将女性人物琼安妮塑造成了放荡、肤浅的妻子。本文主要从隐喻角度探讨其女性既定形象是如何建构的,从而凸显文本中的性别意识。本文解读了小说中女性的性别困境,进而揭示塞林格的反女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 塞林格;《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女性主义批评;隐喻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10-02

美国作家J.D.塞林格以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享誉现当代文坛,而 “失落的童真”这一主题在其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亦十分突出,其中八个故事皆出现了孩童形象,而《嘴唇美丽而我双眸澄碧》(1951年,以下简称《澄碧》)是唯一一篇只关注成人世界的小说。以往学者对塞林格作品中人物的解读主要集中于男性,如有学者指出其笔下的男性多为遭受创伤的社会边缘者,而女性则常以“自私”的面孔、“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由此衬托男性人物的悲壮[1]。而本文则认为琼安妮异化的女性身份正是缘于塞林格对女性的误解与扭曲。

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出于战后对女性经济和社会角色扩大的忧虑和抵制,大批反女权主义者大肆鼓吹妇女应当回归家庭、妻子或母亲的传统角色[2]。《澄碧》正是创作于此背景,反女权主义色彩在故事中亦有迹可循。亚瑟是二战服役归来的青年,并苛求妻子成为合格的家庭主妇。当时流行的反女权主义文化认为“妇女最好的角色是做情人、妖妇或妻子”[2]。而塞林格笔下的琼安妮可谓集三者于一身,既是美艳的都市女郎,又是不安于室的妻子,亦是有悖人伦的情妇。

女性主义文体学家萨拉·米尔斯认为隐喻是短语层面的语言符号,并将其与性别概念相联系[3]。本文将通过解码文本中亚瑟的名字、琼安妮的眼睛颜色及“狗”等隐喻揭示琼安妮的婚姻困境,并分析其消极女性形象是如何被建构的,从而试图揭示男性作家塞林格的性别立场。

一、亚瑟之名:名字的隐喻寓意

塞林格将男性主要人物命名为“亚瑟”,易使人联想到“亚瑟王”。亚瑟王是中世纪传说中不列颠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国王。19世纪上半叶,诸如海明威等美国作家皆曾以亚瑟王喻指经历战争创伤的士兵。“王”即主宰者,通过隐喻亚瑟王,亚瑟这一人物从出场便被冠于王者气质与英雄光环,表现了塞林格对男性英雄传统的怀念。

但现实中的亚瑟颇不如意,工作失误,妻子出轨。此时的英雄俨然是“反英雄”,王者风范荡然无存。文末,亚瑟向李吐露自己希望补救工作失误,并带琼安妮逃离纽约、使其回归家庭的想法。这暗含了塞林格认为应当恢复家庭秩序、重建男性权威的观念。

实际上,亚瑟王的婚姻传说可视为《澄碧》的原型。传说中亚瑟王的王后桂妮维亚与他最重视的骑士之一兰斯洛特互相爱慕。亚瑟王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则借机引发战争,致使亚瑟王负伤而亡,王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因此后世多视桂妮维亚为克夫毁国的祸水。此种片面的观点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邪恶论”不谋而合。如反女权主义社会学家法纳姆认为,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根源起因于妇女离开家庭,并且认为社会“其他的邪恶都要归罪于神经质的家庭主妇身上”[4]。而塞林格似乎也有意引导读者认为亚瑟的落魄皆源于婚姻不幸、妻子不贤。塞林格通过人物命名影射了中世纪亚瑟王的婚姻悲剧,而重写20世纪亚瑟遭遇背叛则意在证明历史是不断重演、“不贞的妻子”是人类永恒的伤痛。而这一谬论无疑是对女性污名化的体现。

二、琼安妮之眼:颜色的隐喻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表征往往蕴含深层寓意。塞林格通过亚瑟和李的视角描写琼安妮眼睛颜色,且在不同时间、不同视角,其眼睛颜色皆不相同。因此其眼睛颜色是重要的隐喻。

在情夫李眼中,琼安妮的眼睛“湛蓝湛蓝的几乎像是到了紫色的地步”[5]。在西方文化中,蓝色有“抑郁”之意[6]。因此,文本首段便以蓝眼睛勾勒了琼安妮的消极形象。蓝色亦有“下流”之意[6],塞林格借此暗讽了琼安妮与李的苟且之事。而紫色修饰性格时含贬义,指过分谦虚乃至畏缩[5],意在突出琼安妮缺乏主见的特征。因此,塞林格以眼睛的蓝和紫先入为主,开篇便从男性视角丑化了琼安妮的形象。

热恋中,亚瑟眼里的琼安妮双眸澄碧,他曾写诗赞美她的眼睛,“玫瑰般我的肤色而且雪白,嘴唇美丽而我的双眸澄碧”[5]。绿色喻指希望、青春、快乐、永恒[6],象征了婚前亚瑟对琼安妮的爱慕及对未来的憧憬。而亚瑟所见琼安妮眼中的绿色逐渐黯淡,实则表明其对妻子的爱日渐凋零。而后在亚瑟眼中,琼安妮的眼睛变成了海贝壳般的灰色,他甚至否认她的眼里曾有过绿色。灰是绿的对立面,象征“心情沉重或看法悲观”[6]。

在男性审视下,琼安妮的形象由生机勃勃的绿变为了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灰。

事实上,琼安妮的眼睛颜色从未改变,而塞林格刻意呈現的不同颜色则体现了男性人物对琼安妮迥异的主观印象,也体现塞林格对女性人物的态度。塞林格以眼睛从绿到蓝、紫甚至灰的颜色隐喻意在表现琼安妮品行堕落、渐失活力的过程。而这一性格塑造正是依靠男性主观印象来完成的,通过人为建构眼睛颜色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勾勒出男权文化中典型的女性刻板印象,是男性目光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变异。

塞林格从未点明琼安妮的眼睛的真正颜色及其真实品性。但正如亚瑟不愿承认的那样,琼安妮其实“有些蛮不错的素质”[5]。年轻的琼安妮眼神清澈,敢于追求自我。但亚瑟非但不支持妻子,更讽刺她“没有脑子”。备受压制的婚姻生活使琼安妮不得不放弃多彩的人生,既无力改变现实,亦无法跳脱婚姻的泥潭,如行尸走肉般在酒精和偷情中寻找短暂的麻痹和狂欢。这一性别受害者被迫退居边缘位置,成为男权文化下婚姻观念的牺牲品。

三、狗之隐喻:被规训的女性

亚瑟通过“狗”等辱骂性的意象将琼安妮置于类同于“娼妓”的卑贱地位。亚瑟对妻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时刻试图掌握妻子的行踪,而妻子一旦脱离视线,便断定其在背叛自己。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他对妻子表现出了极度不信任,幻想妻子每日在家偷情,并将情夫藏于家中。“实际上我不得不强压着自己不打开公寓里他妈的每一个壁柜的门——我对天起誓。”[5]亚瑟将琼安妮塑造成“荡妇”形象,将其比喻为不知羞耻的“狗”,不断向琼安妮以及周围的人进行话语输出。“荡妇”“狗”“女性”是相互关联的贬低性话语,背后蕴含了深刻的性别不平等结构。男权主义者也通常把胸部邪恶、向男性鞠躬的女性比作发情的狗[7]。因此,“狗”具有“荡妇”的指代意义,是对女性的侮辱。亚瑟谈到琼安妮缺乏头脑时直言“她是个动物” [5]!“动物”一词强化了“狗”这一意象,进一步否定了她的智力和道德。

琼安妮被男性话语塑造成“荡妇”形象,言说与被言说的关系体现了亚瑟对琼安妮的绝对控制与压迫。塞林格通过“狗”“荡妇”“动物”等暗喻在男性中心文化价值体系中为琼安妮建立了女性评判标准,将她定义成俗媚、淫秽的女性,是性别话语暴力的体现。而塞林格以“狗”比喻琼安妮则体现了他性别观中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非主体性地位的认同。

亚瑟建构的话语对琼安妮有强烈的规训作用。在亚瑟的侵凌性话语中,琼安妮的主体对亚瑟建构的他者话语产生误认,形成了异化的自我。最后琼安妮自责道,“我觉得自己真像是条狗!”[5]

因此,琼安妮最终认同了男性树立的女性道德规范,其独立人格在男性暴力话语的扭曲下被彻底摧毁,成为丈夫口中的“狗”。

塞林格笔下的琼安妮背离了“家中天使”的男性审美标准,成了其对立面“糟糕的妻子”,而这一形象应和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文化中典型的女性刻板印象。但她不仅是男性的“陪衬者”,更是性别的受害者,在丈夫和情人的压制下迷失了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本文将小说的性别意识形态前景化,并通过解码隐喻符号分析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彼此共同失败的婚姻中,妻子琼安妮成了亚瑟人生失意的罪魁祸首;在令人不齿的婚外恋中,琼安妮被塑造成纵欲狂欢的失足少妇,而李的道德污点则被刻意淡化。塞林格对他笔下的女性似乎都存有偏见甚至过分苛责。

《九故事》中的其他成年女性人物亦都空有精致外表,但心灵荒芜缺乏精神追求。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迎合了反女权主义思想。塞林格忽视了造成女性困境的深层原因,对男性霸权的默许、对女性的丑化充斥于字里行间,片面地塑造了琼安妮等主体性缺失的女性刻板形象,缺乏对女性的基本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Levine,Paul.JD Salinger: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sfit Hero[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1958,4(3): 92-99.

[2]洛伊斯.现代美国妇女[M].侯文蕙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218-224.

[3]Mills,Sara.Feminist Stylistics[M].London:Routledge,

1995:111-134.

[4]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19-227.

[5]塞林格.九故事[M].李文俊,何上峰譯.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10-124.

[6]王同亿.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8:552-5887.

[7]曹晋,徐婧,黄傲寒.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阶级关系:以“绿茶婊”为例[J].新闻大学,2015,(2):50-59.

作者简介:

叶丽萍,汉族,硕士研究生,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塞林格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塞林格拒绝总统邀请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