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处品读 “ 爱 ”

2021-12-22 09:13路云霞王雪丽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

路云霞 王雪丽

【摘要】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童话作品中的经典篇目之一,从译入中国后多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这些教材对文本的解读都大多停留在文本所写的内容上,忽视了隐喻在细节中深处的含义。

【关键词】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16-02

一、引言

1846年,安徒生发表他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七十多年后,被中国作家周作人译成白话文,成为中国人用白话翻译的第一篇童话。1923年,《卖火柴的小女孩》被选入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中,自此,这篇童话多次入选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作品中的经典名作之一。

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性解放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小学教材中对其主旨的解读多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其目的是教会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中学教材中对其主旨的解读多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出发,认为小女孩的死是逃离了黑暗社会,奔向光明、幸福生活的解脱[1]。基于此,《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入编教材时,其主旨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直面贫富差距和社会黑暗。新中国成立后,《卖火柴的小女孩》依然被保存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成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黑暗的典型范例。

可以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从第一次被教材选入到现在,对其社会批判主题的继承是一以贯之的,这也直接导致多数教材和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过度关注这一点,从而忽视对文本其他细节的研读。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细节重读

(一)文本是写给谁的

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有清晰的读者意识的作家。读者意识实质上是在写作过程中模拟近似真实情境中面对面的“对话”,可以成为创生或选择写作的内容,写作方式的重要依据。[2]因此,作家在写作的同时必须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是谁,清楚哪些人有条件有可能读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846年发表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满含悲剧的故事。如此欢乐的一个节日却要讲述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呢?很显然,故事的读者一定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一定不是和她一样生活的人,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说这样的可能去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那些上过学、读过书、有文化、有条件的读者,只有他们,才能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有可能读一本童话故事。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性内涵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最真挚直接的生命体验,更多的是让人在直面死亡的同时进行深刻地思考,在生与死、现实与梦幻、痛苦与欢乐的交织中寻求成长的突破,精神的升华。安徒生是虔诚的人道主义精神奉行者,人道主义呼唤温情与慈爱,呼唤爱,在爱缺失的时代,安徒生用童话创作的方式,在人间撒播着爱的种子。所以,不妨推测,安徒生之所以创作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是想唤醒那些能够读到他作品的、生活条件处于相对中上层的人内心深处的爱。

(二)时间的隐喻

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发生在这些特殊时间节点里的事情,自然也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含义,带着某种暗喻。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文本开篇第一段的头两句简明扼要地點名了小女孩卖火柴的时间是大年夜。同样点明时间的句子还出现在文本的倒数第二段:“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大年夜又称平安夜,按照西方传统,平安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摆放一棵圣诞树。平安夜当晚,一家人围坐在圣诞树旁,围着圣诞树唱圣诞歌曲,并相互交换礼物,传递祝福。平安夜的第二天是圣诞节,是神主耶稣降生的重要日子,同时,12月25日也曾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之所以选择这天作为圣诞节,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督教徒认为耶稣代表着正义、代表着永恒的太阳。

在西方,耶稣是爱和光的象征,爱带来的是温暖,光带来的也是温暖,爱和光都是小女孩穷极一生渴望拥有的东西,如同她一次次擦着手里的火柴,所想要的也是那点微火带来的光明和温暖。然而,“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耶稣是爱的象征,卖火柴小女孩的一生既得不到俗世世界里的父母之爱、人类之爱, 也得不到上帝之光的照射,神的爱也没有降临到小女孩身上。

大年夜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具有暗喻性,安徒生一再强调成人对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更感兴趣的创作观点,只有让成人看到这个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才有可能想办法改变。才能从内心深处呼唤爱的到来,创造有爱的环境。同样的一个时间点,云泥之别的生存状态,而这种落差,正是安徒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能够体悟到的。

(三)叙述的空白

文学作品和其他的作品不一样,一个作家不可能把他想表达的内容全部用文字呈现出来,他们往往只写出几个要点,剩下的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联想、体悟。这些没有被作家明确写出的地方就是作品的留白,读文本的空白,需要人们有想象力,凭借作者留下的只言片语去探索那些隐匿在文本深处的作者的暗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提到的人物——妈妈、小男孩、爸爸和奶奶,与对爸爸、奶奶的描写相对比,文本对妈妈的描写只有短短数语:“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一向是她妈妈穿的。”除此之外,全文再找不出一句有关妈妈的介绍,关于她的生死、去向、职业、外貌……所有的一切,全都无从得知。即使是后面小女孩擦着火柴,在幻象中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美丽的世界中也没有丝毫妈妈的影子,有的只有疼爱她的奶奶的模样。

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中,可以获知爸爸这个角色并不疼爱她,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已经去世,这个本该在生命中担负起爱的象征的妈妈,在文本和小女孩的记忆中却是一片空白。她也许是去世了,也许是离开了,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可能,对小女孩来说都是不幸的。幼时失去妈妈,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这样的叙述空白越发衬托出小女孩的孤苦可怜。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两处叙述空白同样值得深思。小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路上马车跑得飞快,丝毫没有留意车前还有一个正在过马路的人;男孩捡到她的鞋子,第一反应是“拿着跑了”,而不是还给这个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两件非常微小的事,背后隐含的确实那个时代普遍的人情冷暖——小女孩生活的感情世界是荒凉的,客观世界又是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共情和关爱。

(四)火柴的象征

《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不是售卖其他东西的小女孩,“火柴”的意象也值得细读和细品。

在西方神话中,火是造福人类世界的源头。人间是先有了火,才有了光和温暖,人类是有了火,才能品尝到烧熟的食物。火不仅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还帮人驱散寒冷,赶走凶猛的野兽,从根本上给人以生活和生命的安全感。人类有了火,才有了光明和温暖。火柴燃烧后的光虽然微弱,却是这冰冷人世唯一能带给她温暖和爱的东西。

文本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第一次擦着火柴,火柴暖和了她几乎冻僵的小手;第二次擦着火柴,火柴慰藉了她饥肠辘辘的肚子,第三次擦着火柴,火柴送给她一棵比去年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大还美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着火柴,火柴出现了它慈爱温和的奶奶的样子;第五次擦着火柴,火柴实现了女孩内心深处的愿望——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在实写和虚写的交替中,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更替出现,火柴燃烧时,小女孩的世界是明亮、温暖、温馨与幸福的,而当火柴熄灭时,小女孩的世界是黑暗、冰冷、孤独与痛苦的。

这段文字的描写中,安徒生大胆地将苦难和悲凉呈现给儿童,执笔描摹了一位悲情主人公,而当儿童悲伤的情绪达到一定的制高点时,安徒生又以柔和的方式弱化了文中悲伤的成分,借助想象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找到了幸福归宿[3]。这种弱化的处理方式借助的介质就是火柴,对小女孩来说,一切的美好都是火柴带来的,火柴不仅是火柴,更是光、温暖、爱的象征。

三、总结

人们过去对文本主题解读的一般角度是以小女孩为中心,通过分析小女孩的遭遇感受其悲惨的生活和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这种重故事性,以童話为中心的解读方式固然无可厚非,但语文教材童话的解读往往牵涉两个问题:一是童话改编造成主题的变化;二是文化语境不同造成童话解读观念的差异。如何在文本解读中遵从原作者的思想内涵,从细节处解读隐喻在文本深处的含义,需要每个人深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娜.民国教科书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概说[J].语文建设,2014,(13):66-69.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3.

[3]宋倩.儿童本位理念下童话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童话复兴”
童话镇
安徒生为何终身未娶
午夜童话镇
安徒生红绿灯
梦里的童话
帽乎?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