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有无相生 ” 思想 在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22 09:13陈德贺马嘉璐姜颖道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美学

陈德贺 马嘉璐 姜颖道

【摘要】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有无相生”哲学理念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构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学是构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在传统造型艺术或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中,老子的哲学智慧和美学思想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参考指南。本文以现代重新诠释的老子思想和新媒体的发展为基础,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与“新媒体艺术创作”间的关系,以老子的“有无相生”为重点,探索新媒体装置艺术中“有”和“无”的美学特征,寻找二者间的契合点作为理论基础,揭示传统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關键词】 有无相生;美学;新媒体装置艺术;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80-02

基金项目:青岛黄海学院创新创业专项课题《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1CXCY04)成果之一。

一、“有无相生”思想的美学意义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强调之所以有“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难”,是因为有“易”的存在。“善”和“恶”,“难”和“易”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也是相互统一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以实际案例说明了“有”和“无”的相生关系。“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为“三十根辐条聚集在车轮毂上,由于车毂中的孔洞的作用,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这里所指的“有”是有形之物;车轮、器皿、房子,而“无”所指的是无形空间;毂中的孔洞,器皿中空、房屋空间。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空间(无)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形(有)的真正价值,并获得更深的意义。

由此可知,“有无相生”的审美对象不是停留在不变的实体上,而是存在于虚空上。同样,审美的目的不只是物质的外形,还包含物质的深奥本质和生命。这种审美观点不仅令后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创作物的实质,更给予后人注重艺术创作中的虚空和留白,“激起读者的丰富联想,使读者能从‘实’的景象描写之外构筑一个虚的、更加广阔的艺术境界(空间),并体会其中无穷的言外之意”[1]。

古代中国绘画注重构图的间隔。清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提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中国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这幅作品从“有无相生”的美学角度来说,“远山”“急流”“蝌蚪”“山涧”属于“有”的存在,而“蛙声”,“奔腾的水生”则属于“无”的存在。齐白石先生就是利用“无”来表达“有”的情境,并最终体现“有无相生”的含蓄美。

总之,在“有无相生”思想上具体化的美学意义是广泛的,其中自由的美学空间是“有”和“无”的魅力存在的地方。其次,在“有无相生”的美学意义上最重要的是含蓄之美,而这样的含蓄美是通过“虚”和“实”来相结合,并且用“有”来叙事“无”、用“无”来叙事“有”等独特的方式进行了具体化。

二、“有无相生”思想与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不断拓展和演变的新兴艺术,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媒体艺术是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思维的背景下,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美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实践。新媒体艺术的情境传播媒介是以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有形部分,是物化环境所构成的情境。这些有形情境构成包含图文、硬件设备、不同属性的材料等,不同的有形介质属性会触动参观者的感官结构。情境的无形介质指的是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观念、触动参观者感官的技术形式,甚至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当参观者进入作品营造的环境中时,作品中的有形媒介和无形介质相互支撑,以有形表无形,让观众沉浸在作品情境当中。

这正也符合老子哲学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思想,无形和有形的合一是艺术追求的高层境界。由这种虚(无形)和实(有形)的概念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即虚拟现实艺术。虚拟艺术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图像学家奥利弗·格劳提出的,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研究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本属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虚拟艺术以虚写实,具有强大的突破性与超越性,美学大师宗白话将虚实上升到美学乃至哲学的高度,提出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有高境界的意境美。

“科技的高速发展与运用,为新媒体艺术全新的虚实空间提供了可行性,虚实交互艺术应运而生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最前沿,艺术作品颠覆性的效果和虚拟的高度模拟让受众对美的追求和对幻境的渴望得到满足。”[3]与“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相关的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和创作工具,以崭新的方式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4]。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技术只是表现艺术的手法,真正给“新媒体艺术注入活力及灵魂的是作品内涵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精神”[5]。比如《追寻线魂美》的记录,以传承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造物精神为核心,现场运用环幕投影和全息的高科技方式营造时空感和剧场感,演绎了大写意画家刘汉的画作。

美国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Chico MacMurtrie)的团队作品“十六只鸟(2006)”是首次使用“无定型机器人作坊(ARW)膨胀技术的多重雕塑装置”。作品通过运动、反复、膨胀、衰退表现了生命的周期。作品用白色的纺织物画出了鸟的形象,圆锥形的装置在天花板上自由降落的姿态像是没有生命的气息,巨大的白色翅膀看起来像是疲惫的鸟翅膀或最后呼吸的蝙蝠残骸。枯萎无生的白色翅膀逐渐充气膨胀,渐渐伸展着美丽的翅膀,就像生命慢慢张开胸膛,而被机械所控制的空气口袋的转动,则形成缓慢优雅的翅膀形象。这样的展翅形成了有节奏感的微风声,给整个作品带来节奏感和呼吸感。但在短暂的飞行后,这些鸟儿就像生命已尽,从顶端开始放气,逐渐萎缩到原来的状态。这些变化都是由计算机程序而生成的,翅膀的动态和静止则代表着生命的周期。

作品的内容表达了“生”和“死”的过程,这也是自然不变的法则。而这也内涵了老子哲学思想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智慧,“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这部作品反复演绎了生命的诞生到死亡的过程,也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的观点,展现了“生”和“死”的对立和共生的关系。当作品中的翅膀逐渐枯萎无生时,不能单纯地认为那只翅膀消失了。因为“枯萎无生”的翅膀会再次恢复生机。“生”不意味着永生,“死”也不表示灭亡,无论生命在什么阶段,都与其他阶段共存。

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所指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并且也未對“有”和“无”进行明确定义。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对“有”和“无”的解释不仅限于“存在”和“消逝”,而是选择各式各样方式进行表达,而作品中的“存在”和“不存在”也是需要理解和解析的部分。

三、结论

艺术和哲学本质上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艺术中重要的不是定义,而是感觉。哲学为自由的艺术感觉起到了敞开大门的作用。因此,探索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思想的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有不断思考,给作品赋予优秀的内在意义,才能诞生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作品虽然取得了技术性的成果,但很多作品缺乏哲学和思想背景。这样的作品无法深入观众的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具备深厚精神基础的作品才能在艺术历史上永远发挥光芒。

参考文献:

[1]姚丹.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J].船山学刊,2012,(03).

[2]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张欣.虚拟构象·下:创意与表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4]王檀,袁江洪.试析新媒体艺术蕴含的传统艺术精神[J].中国报业,2016,(20):76-77.

[5]陆佳蕴.试论新媒体艺术在视觉语言下的构筑形态[J].大观(论坛),2019,(12):40-41.

作者简介:

陈德贺,本科生,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

马嘉璐,本科生,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

姜颖道,博士,副教授,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