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唐诗中不乏与神话结合的佳句,游仙诗中的佳句最为集中,曹唐“小游仙诗”是其中的典范。“小游仙诗”中大量融合运用了昆仑神话的元素并巧妙地落在诗的意象上。本文独特的神话视角给研究唐诗仙境空间的建构特点提供了新思路,并对神话研究有所补充。
【关键词】 曹唐;小游仙诗;昆仑神话;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21-02
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的主体,其核心——昆仑山被认为是登天神山,先秦典籍多对此有详细记载。秦汉以降,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对昆仑神话的融创不胜枚举,唐代游仙诗中最为突出。曹唐“小游仙诗”共98首,围绕诗人想象中的仙境空间铺陈描写,诗中意象多处融合并创新了昆仑神话的内容。
一、小游仙诗中的仙境空间建构特点
(一)“昆仑”意象。小游仙诗中有云:“宫阙重重闭玉林,昆仑高辟彩云深。黄龙掉尾引郎去,使妾月明何处寻?(其七)玉色雌龙金络头,真妃骑出纵闲游。昆仑山上桃花底,一曲商歌天地秋。(其二十五)八景风回五凤车,昆仑山上看桃花。若教使者沽春酒,须觅馀杭阿母家。(其四十三)昆仑山上自鸡啼,羽客争升碧玉梯。因驾五龙看较艺,白鸾功用不如妻。(其七十七)紫微深锁敞丹轩,太帝亲谈不死门。从此百僚俱拜后,走龙鞭虎下昆侖。(其八十四)海上风来吹杏枝,昆仑山上看花时。红龙锦襜黄金勒,不是元君不得骑。(其九十七)” ①在描绘他想象的仙境空间时,曹唐有意地直接借用“昆仑”神界这个地方,小游仙诗中共有六处直接将仙境故事的发生地放在“昆仑”神境,其中三处描绘在昆仑山上观赏桃花这一乐事,一处描绘昆仑山高辟入云的美景,一处描绘神仙(羽客)争登昆仑的盛况,一处描绘神境百官(百僚)拜见太帝。
自战国秦汉以来,昆仑山被认为是座巨大神山,《河图括地象》有云:“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 ②神山昆仑的形象深入人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山海经》中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集中的神话书写。《山海经》中描绘的昆仑是百神的居所,居所具有边界,边界水平延伸八百里,垂直高万仞,四周有围墙且与外界阻隔,门口有神兽把守,山上遍布珍稀的神界动植物,正是“宫阙重重闭玉林,昆仑高辟彩云深”的生动体现。
(二)瑟、箫、笙等意象。昆仑山承载着凡人对神境的无数美好想象,人界生活不免有苦痛磨难,于是诗人倾向于将神界描述成是无忧无虑的,沁人心脾的音乐歌声是在这仙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小游仙诗的描绘中,悦耳的音乐不仅出现在仙界宴会场景中,也会像背景音乐般存在仙境中。诗中多处可见“箫”“瑟”“笙(笙簧)”等意象。
相传,琴瑟由伏羲发明,琴瑟具有顺畅调节阴阳之气、纯净人心的功能。小游仙诗中关于瑟的描写,有如“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其一)” ③“万岁蛾眉不解愁,旋弹清瑟旋闲游。(其五十七)” ④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一“玉箫金瑟发商声”一句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昆仑”字眼,但却隐晦地指向了地处西方的昆仑仙境。“金瑟”,瑟为弦乐器,金属五行,将金与天干方位相对应的话,则金属西方,《汉书》有云:“西方,金也……然西方七星,毕昴之属,俱白虎也。” ⑤所以,西方也可以用“金虎”来表述方位的指向,如小游仙诗其十:“百辟朝回闭玉除,露风清宴桂花疏。西归使者骑金虎,亸鞚垂鞭唱步虚。(其十)” ⑥
“玉箫金瑟发商声”一句中不仅仅以“金瑟”指向西方的昆仑仙境,“商声”同是。古代乐理的五音和四时方位相互匹配,商音属秋,为西方,欧阳修《秋声赋》中有“商声主西方之音”之说。由此一句即可见,曹唐在小游仙诗中的音乐描写、声音描写“暗藏私心”,虽然不在字眼中明确提到昆仑,但意象中多暗指西方的昆仑仙境。如“昆仑山上桃花底,一曲商歌天地秋。(其二十五)” ⑦这一句,昆仑山之桃花开在春季,何以下半句“天地秋”?此处的“秋”并非是指季节变化之快,“商歌”和“秋”都是指向西方的昆仑神境罢了。
相较于瑟,小游仙诗中关于笙、箫的描写较多,5处写箫,9处写笙,笙箫集中呈现为“玉箫”“玉笙”“笙歌”,笙歌即玉笙所吹出的歌声,此处对应昆仑神境多美玉的特征,如《尔雅·释丘第九》有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璎琳琅玕焉。” ⑧
(三)神木、神草、神花等意象。靡靡音乐缥缈悠扬,在仙人的世界中盘旋不散,除去笙歌箫声,神境由更为具体实在的物体组成,如神木、神物、神仙、建筑等,形成一个固定的空间。与昆仑多玉石相比,昆仑多珍树灵草的特征更为明显,《山海经》有云昆仑生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等,《淮南子》中亦有相关描述。
小游仙诗中有关桑树的描写仅有两处,一是“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其一)” ⑨,二是“秦皇汉武死何处,海畔红桑花自开。(其三十四)” ⑩,桑树在昆仑神话中所呈现的样貌是粗枝茂叶,遮蔽四方,扶桑树代表着如日升的希望和朝气。琼树、琼花、琼草亦在小游仙诗中多次出现,共有9处,如:“可怜三十六天路,星月满空琼草青。(其九十一)” ⑪等,琼草琼花泛指仙草仙花,琼树为昆仑神木,生于昆仑山西侧的流沙之滨,异常高大。
桃树、桃花,亦是诗中的独特意象,共有8处,如:“细擘桃花逐流水,更无言语倚彤云。(其二十六)” ⑫等。相传,夸父追日之时,口渴奔向大泽,未至大泽却口渴而死,夸父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这桃林便在昆仑区内,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桃花源在昆仑山,仙人在此观花并互赠千年所结的树上“红桃”,有桃花出现的诗句,便独特地增添了一份浪漫。
(四)龙、鸾、青鸟、鹤等意象。据《山海经》记载,昆仑神境的神大多人面兽身,并且神的行为与人的行为也相差无两,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当成人来塑造,神并不具有超越自然的能力。这一点一直延续到唐诗当中。小游仙诗中出现了龙、鸾、青鸟、鹤等神兽,如“骑龙重过玉溪头。(其三)闲依碧海攀鸾驾。(其三十)玉色雌龙金络头,真妃骑出纵闲游。(其二十五)月光悄悄笙歌远,马影龙声归五云。(其四十一)走龙鞭虎下昆仑。(其八十四)” ⑬等。《小游仙》诗中有一句整体叙写五龙在昆仑山的场景:“昆仑山上自鸡啼,羽客争升碧玉梯。因驾五龙看较艺,白鸾功用不如妻。(其七十七)” ⑭这句诗描述了日出之时,仙客争相通过昆仑山这一玉梯来到神境的景象。
(五)五色云等意象。《宋书》曰:云有五色,太平之应也。民间称五色云为“庆云”,是祥瑞之象。昆仑山高耸入云,云层之上即是神境,昆仑山作为凡界和天界的连接通道,在古人看来驾车驶入天云,便可以到达神境,如“朱轮轧轧入云去,行到半天闻马嘶。(其十四)” ⑮昆仑山顶五色云霞笼罩之景是昆仑神话发展到汉代的丰富内容,《河图·录运法》有云:“地之位起形于昆仑,坐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昕生,众仙之所集也,其上有五色云气。有五色水四面绕流,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清然。”⑯相比《山海经》,汉代神话对昆仑神境的描绘中越发丰富,尤其是色彩的运用增多,这也影响到唐诗的创作思维。唐代诗人在对仙境空间设定的时候,便有意加入多彩的云烟,小游仙诗中亦有彤云、红云、紫霞、绛烟、白玉烟等。
二、意蕴探析
神话中昆仑山是凡界与天界连接的纽带,小游仙诗中多直接引用或化用昆仑山神境的元素来描绘诗人所想象的仙境空间,其中烟霞散彩,五色彩云笼罩,靡靡乐音悠扬萦绕,玉树林立,神龙仙鹤等神兽飞翔在九霄云漢中,神境之中神仙往来游宴,好一个自在天界。但细观之,小游仙诗中的想象仙境比之昆仑神境增添了更多的“人界”气息,如诗中多描述仙人的服饰,或诗中神兽已脱离了神性仅是坐骑等。究其根源是昆仑神境的意涵在发展中发生了转变。
“昆仑”一词在其发展的最初体现出明显的神之色彩。《山海经》中“昆仑”被当作是整个神世界的地理中心,神趋向于在昆仑及其周边居住或活动,并且此时神与人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神人面兽身,有人的面貌但是兽的形体,神只在神界范围内活动,与人界甚少联系,不对人界产生过多的影响。
但是到了汉代,由于神仙思想快速发展,神仙之说中产生的仙人与昆仑神境当中的神不相同,仙人是凡人直接飞升而成的,甚至仙人飞升之后还保留有凡界的记忆,这便是唐诗中所描绘的想象仙境比之昆仑神境增添了更多的“人界”气息的主要原因。昆仑之上的神皆可不死永生,凡人对此向往不已,帝王派遣官员寻找不死之地和不死之术,普通百姓只能有思想上的渴望,故诗人在诗歌中寄托情感,文人多想象自己登上昆仑神境游览的情景。
汉唐道教的发展同样影响了唐诗中的仙境空间描写。唐代思想开放,宗教政策较为宽松,唐朝皇室多推崇道教思想,唐代诗人接受道教思想也是出于对长生不死的渴慕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唐诗中产生了大量的神仙诗、游仙诗。王定璋在《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提及:“一是道教超越功名利禄的思想对唐代诗人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直接表现神仙世界的游仙之作;三是驰骋纵横,在玄想中创作新生活,寻求新境界的浪漫情调在唐诗中的回响;四是自然神秀、空灵飘逸的审美追求。” ⑰
注释:
①③④⑥⑦⑨⑩⑪⑫⑬⑭⑮(唐)曹唐著,陈继明注:《曹唐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②⑯(日)安居香山、(日)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⑧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⑰王定璋:《道教文化与唐代诗歌》,《文史哲》199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刘大伟编.昆仑神话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2]米海萍选编.专家学者论昆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罗燚英.从乐园到仙境:汉唐道教融创昆仑神话析论[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
李颖涵,女,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