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古诗詞中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作品中的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作品。下面,笔者就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
一、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将意象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意象的生成来看,我们将其分为原型意象和即兴意象。原型意象是指那些在传承中获得了固定意义的意象,它们的含义、功能不会随意变化,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夕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杨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落花”等。即兴意象是指那些不具有约定性意义的意象,它们往往是作者生活、情感的自我写照,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花”、“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中的“桃花”等。
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中“杜鹃”和“猿鸣”是属于原型意象还是即兴意象。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杜鹃”“猿鸣”在其他古诗词作品中也出现过,而且它们一般都有固定的意思。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思。如果仔细端详,人们会发现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因啼叫而流血了,“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所以有了“杜鹃啼血”的说法。《琵琶行》中的“杜鹃”属于原型意象,用以营造凄凉的氛围,表达悲伤之感。“猿鸣具有凄切、哀婉的特点,容易勾起人的愁思,如“猿声一声如叫人,悽悽恻恻勾心魂”。《琵琶行》中的“猿鸣”也属于原型意象。之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有没有即兴意象。通过阅读,他们发现作者在描写琵琶的声音时借用了一些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急雨”“大珠”“小珠”等,新颖生动,属于即兴意象,写出了琵琶声的浑宏悠长、清脆动人。了解了意象的类型,学生对作品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的组合方式
所谓意象组合,就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通过组合一系列的意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意象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如并列式、发散式、对比式等。并列式,即将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意象以并列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时空的限定和关系的承接,连接它们的主要纽带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词人将“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发散式,即由一个主导意象裂变出一系列意象,从而推出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诗人描写的主意象是“春”,由此裂变出“春江”“明月”“花林”三个意象,“春”为所有意象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背景,正是有春回春去,才有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月盈月缺,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对比式,即将有着相反、相对内涵的意象进行组合,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与“路边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而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了解了意象的组合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让他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