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条件的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2021-12-22 20:17韦韩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韦韩

【摘 要】本文分析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及实施效果,提出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分模块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做法,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生、教师、师傅、企业、学校等多方共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信息化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119-0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2014年国务院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制订了工作方案。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目的是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依托信息化手段,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但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往往出现“校方一头热”、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虽然也有不少高职院校采用“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但是“校中厂”缺乏企业师傅在校指导,而“厂中校”其实就是顶岗实习,大部分企业安排的岗位属于流水线岗位,对于工业机器人操作类岗位,企业很难安排相应的岗位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即使有多余的设备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也难以安排师傅一对一指导学生,一般只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这种校企合作其实只是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和设备,企业师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但要有企业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师傅的参与。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问题,企业要生存发展、要效益,这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毕业生留不下来,企业承担了学生的培训成本,却为他人“做了嫁衣”,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而要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三对接”。现代学徒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三对接”的有效手段,其以企业学徒合同为前提,将学徒与学生身份合二为一进行整体职业教育设计。因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涉及企业生产效益以及师傅带徒弟的报酬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必须考虑能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否解决师傅工作量增加的报酬、能否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及成才等问题,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才能顺利实施。

二、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首先要解决企业参与问题,主要从减轻企业师傅工作量方面着手,同时着力为企业提升效益,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以往“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中企业师傅参与不足的问题,以新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演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学习的魅力,从而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及服务等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应的企业主要有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机器人应用三大类企业,其适应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和操作,以及机器人编程、维护和售后技术支持等,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岗位,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其实践操作更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师傅进行学徒式的指导。

(一)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要主动出击,在政府的引导下,到三大类企业调研,以产业链为基础,分析产业链对应的岗位,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對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据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机器人应用等进行课程划分,每个课程项目按两个模块制订: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相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生产实践模块,主要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对象。教师从企业收集相应的生产对象,与企业共同研讨,制订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两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均应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最新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列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校企合作制订课程标准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生产对象的载体要在实施教学前根据企业近期的生产对象随之进行动态跟踪变化,明确哪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哪些载体项目在“校中厂”进行基础操作学习、哪些载体项目在“厂中校”进行提升训练学习,且重点明确企业师傅参与的载体项目。

(二)分模块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1.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部分的实施主要在校内进行,由教师主导、企业师傅参与,操作主要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首先,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发布相关课程项目内容到课程网站平台,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登录网站平台自主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监控,只要学生点击观看课程网站中的微课、图片、微视频等内容或进行在线测试,就可获得本次预习任务的学习经验值,教师通过查询全班学生的学习经验值了解学生参与平台预习的情况,并直接在课程网站平台对学生的预习过程给予评价。其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解答与释疑。最后,实训操作练习。以往教师亲自操作演示,大部分学生观看不到,能观看到的很快也忘记了。采用信息化手段后,可以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学生首先对照操作微课自学,演习操作要领,演习熟练后再轮流进行实际操作,小组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巡视,纠正发现的问题,个别解答问题;同时,利用每台设备旁边安装的视频自动录制设备实时录制操作过程,并传输给聘请的企业师傅,师傅可利用业余时间快速回放浏览学生的操作过程,指出其中问题。这样既减少了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工作量,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2.生产操作模块

生产操作模块部分面对的是真实的生产过程,要先选择合作企业真实的生產对象,由教师在校内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对象讲授理论部分。如果教学资源库有相关的微课,则安排学生预习并讲解;如果没有相关的微课,则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见习一两天,按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录制微课视频。回到校内边观看边在校内实训基地利用AR、VR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当学生的操作水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由企业师傅指导,帮助师傅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并按一定的比例与师傅分成。这样,学生和师傅均能从中得益,企业也能扩大产量,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学生的培养,真正按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把学生往工匠方向培养。

学生在两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中项目所列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对照学习和掌握,按具体的考核点反复进行自检,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考核过程由教师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由企业师傅负责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提高学生在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的考核比重,由师傅根据学生平时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表现打分。对经过考核达到要求的学生,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1+X”证书毕业制度。

(三)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关键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根据课程标准的项目内容,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蓝墨云班、职教云等,学校师生和企业师傅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解决校企距离、师傅与学生人数比例等方面的问题,弥补教学过程中企业师傅参与不足的短板。基础知识模块部分是通用内容,可按照校内实训条件自主选择现成的相应教学资源。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学团队要按实训场所的设备,亲自设计和录制相应的微课,逐步建立与实训现场设备相应的操作演示视频资源,方便学生对照自学。生产操作模块的信息化资源建设难度较大,因为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同,同一个企业的产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给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带来了不确定性。解决办法是增加企业见习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用手机现场录制。教师将学生分组,两三名学生跟一位师傅,各自从多个角度录制师傅操作的过程,一般师傅在企业生产的对象在某段时间内是固定的,每天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学生利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首先观察师傅的操作,听师傅的讲解,考虑好要录制的步骤,再反复多次录制。之后,小组集体观看并讨论,把录制较好的若干个视频剪辑成微课,以作业形式上传到教学平台,作为后期自学资料。对应的师傅在工作之余对视频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如有需要则要求学生重新录制。教师对视频进行评价打分,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列入课程成绩。

这个阶段的工作,在“校中厂”内,聘请少量的企业师傅和工程师到学校现场指导,按机器人组装和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和操作以及机器人编程、维护等项目,校企合作,共同研讨和设计教学载体,尽量以企业经常生产的对象录制相应的教学资源;在“厂中校”内,由学校派出几名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到企业收集企业近期的生产对象信息,预先把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懂的操作步骤,从而在录制视频时有针对性地观察和录制。

三、实施效果

基于信息化条件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生、教师、师傅、企业、学校多方共赢。

(一)学生方面

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校实训课操作训练的对象与企业生产的对象相同,学生在校内便可提前掌握与生产实践相同的操作基础,到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参与完成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如企业有多余的设备,学生便可顶岗使用,带薪实习,按件获取企业给予的一定报酬;如企业没有多余的设备供学生顶岗使用,学生由于前期基础准备充分,可以在师傅指导下,很快能上手代替师傅从事生产操作,由此获得实践操作机会,锻炼实践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真实生产,锻炼实践技能且能够获取相应的报酬,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成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和师傅方面

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和师傅的工作压力。一方面,教学网站平台收录了学生录制的企业生产过程的视频,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查找忘记的知识点或操作方法,教师只需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录制师傅操作的视频时,由于提前预习了,师傅只需讲解一次,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带学生,且学生还能帮助师傅进行生产操作,使师傅的工作量减少或是报酬增加,由此师傅愿意带学徒,促使“教师—学生—师傅”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企业方面

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一般企业只能参与前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工作,后期的教学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实际上,前期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企业人员参与,时间也较短,后期的教学实施过程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企业师傅参与。时间、校企两地的距离,限制了后期企业的参与程度。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库,不需要大量的企业师傅到学校指导学生,没有影响企业的生产,反而让企业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有效解决了后期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

(四)学校方面

学校只需要增加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聘请企业员工的费用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增加,教学质量却得到了明显提高。从2018年开始,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连续3年获得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作为“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专业群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子项目,为该项目获得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提供了成功的佐证材料。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的龙头专业,从建设之初就注重校企合作并致力于解决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综合考虑学生、教师、师傅、企业、学校的多方需求,创新和实践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2]杨韬.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现代学徒制”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

[3]钟清.现代学徒制在欠发达地区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11).

注: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107)

【作者简介】韦 韩(1984— ),男,广西河池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