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毅诚
摘 要 《窦娥冤》作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戏剧单元的第一篇,该选段不管是在情节冲突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学生认知传统戏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授此课时,可以适当引入“呼告”“曲白相生”“结局补偿”等戏剧手法加深对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同时对比《哈姆莱特》等西方戏剧,了解中西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 窦娥冤;戏剧;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在戏剧大单元教学时,如何去落实新课标群文阅读的理念,是多数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囿于戏剧单元所选择的三个剧本的类型差异与选本长度,笔者认为在新课伊始就开展群文联读,学生吃不透文本,反而会使得群文阅读流于表面,但若是在单篇教学之后,再选择联结点进行共性联读则又显得费时费力。因此,选择其中一篇作为定篇,在单篇教学过程中,以其他篇目作为拓展资料,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本教学设计选择了《窦娥冤》为定篇,通过“呼告”“结局补偿”等戏剧理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和中西方悲剧结局上的差异性,然后以《哈姆莱特》的结局作为拓展资料,加深对中西方悲剧差异性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分辨元杂剧的剧场特点和剧本特点。
2.感受呼告手法对戏剧主人公情感表达的作用。
3.理解中西悲剧结局差异性,学会判断戏剧类型。
【课前准备】
1.预习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和作家简介。
2.分析窦娥人物特点,画出相关语句。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西游记中玉帝三桩誓愿做成的表情包导入。导入语:凤仙郡郡守在祭祀玉帝的时候,正好和其妻子发火斗嘴,一时发怒掀翻了贡品,惹得玉帝发下了三庄誓愿,要那凤仙郡大旱三年,这个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不是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窦娥冤有点像,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血溅三尺白练,六月天降飞雪。楚州亢旱三年)
【设计意图】玉帝三桩誓愿做成的表情包被称为“B站万恶之源”,有一定的网络热度,以此导入贴近学生兴趣,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由此引出课文中的三桩誓愿显得过渡自然,也起到了检查预习的作用。
2.初步感知,巩固预习
任务一:观看“六月飞雪”的京剧片段,思考戏剧在表演上最大的特色?
明确:(1)曲白相生。唱词和念白共同生发,曲生白、白生曲,回环往复,尽显剧情之妙。是元代杂剧惯用的艺术手法之一。(2)戏剧的舞台性(剧场性)。窦娥在回答监斩官问询时,全程背对监斩官,使观众能看到她的表情动作。这种剧场性能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戏剧之中。
由戏剧的剧场性过渡到剧本性,通过预设问题复习资料链接中的元杂剧的体裁特点,如舞台上的窦娥、监斩官、刽子手在剧本中被称为什么,再如课本所选第三折每一只曲子所押的韵是相同的,体现的是元杂剧体裁上的什么特点。
任务二:概括窦娥形象,找出最具反抗精神的曲子。
明确:窦娥身上绝不仅仅只有善良、孝顺、坚贞、勤劳等传统美德,她还有不屈、刚烈的一面,她情感的爆发非常强烈,文中《滚绣球》一支曲子最具代表性。
在哪一只曲子最具有反抗精神上,学生可能会存在分歧,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支架——呼告法。呼告,也稱为“顿呼”或“突呼”,是一种行文中直呼人或者物的修辞。是人物内心某种感情达到极点时,因激动而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对接受对象的直接呼求与控告来抒发情感的手法。也称为强烈呼告法。多形式朗读《滚绣球》,体会戏剧曲词的典雅与抒情特点。并感受传统妇女的满腔怨恨与不屈服精神。
小结:一个具有善良、孝顺、坚贞、勤劳等诸多传统美德的妇女,却又兼具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一组强烈的矛盾冲突注定她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中是一出悲剧。
【设计意图】视频片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戏剧的剧场性特点更加直观。自然而然由剧场性引申到剧本性,有助于巩固学生有关元杂剧体裁的预习成果,同时也为接下来了解主人公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多形式朗读《滚绣球》,不仅可以深入体会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呼告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深入探究,群文对比
任务三:探讨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的实现与《滚绣球》中天地的哑口无言是否矛盾?
明确:给悲剧增加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戏曲的戏剧性。
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其实也是一种“戏曲的补偿”。台湾戏剧家黄美序在他的《戏剧的味道》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即用大悲之后的小喜、大痛之后小团圆来增强剧本的戏剧性,来体现深刻的道德教化作用。窦娥冤这一出戏最大的补偿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第四折窦天章为女伸冤
PPT出示《窦娥冤》结局。了解中国古典悲剧的补偿特点。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我便是窦天章。你这一行人,听我下断:张驴儿毒杀亲爷,谋占寡妇,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升任州守桃杌并该房吏典,刑名违错,各杖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蔡婆婆我家收养。窦娥罪改正明白……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
西方戏剧理论家普遍认为有补偿就不能称之为悲剧,因此认为中国戏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PPT出示《哈姆雷特》结局。谈一谈中西古典悲剧补偿上的差异性。
(哈姆雷特在比剑中被刺死)
霍拉旭:把这几具尸体抬到高台上去,让我向这无尽的世界讲述这一悲惨事件的全部经过吧!
福丁布拉斯:在这个国家里,我本来就有继承这一王位的权利,不过今天,在我享受这一荣誉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卫兵!把哈姆雷特像个士兵那样抬到高台上!
(士兵上)
剧 终
明确:中国古典戏剧喜闻乐见的冤情得以昭雪、坏人得到坏报的圆满式结尾,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仁义”等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哀而不伤的文学审美特质。其道德教化作用也有助于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小喜、小团圆的增补也能迎合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情感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扩大剧本的影响力,最终提高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西方文化历来崇拜的个人英雄主义,因此,那种抗争与拼搏而不得之后的被毁灭,更符合他们的的审美价值取向。西方民众更希望通过那些英雄从顺境到逆境直到被毁灭的过程,来引起自己的怜悯,从而产生一种净化情感的作用。“一悲到底”没有补偿的剧情发展模式更符合西方审美心理定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窦娥冤》和《哈姆莱特》的结局,在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悲剧的差异性及原因。以“戏剧的补偿”这一手法切入,在了解中国古典悲剧带有浪漫主义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能对中西方戏剧类型做基本的判断。
4.课外延伸,巩固强化
任务四:列举中西方戏剧或者神话故事的结局补偿差异实例。
预设: 比如西西弗斯的故事和鲧的传说,同样是为人间谋福利而使得主人公落入悲剧性结局,但是鲧的传说传说有明显的补偿,即带有神话色彩的大禹的诞生。(下转51页)
再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作品故事情节和结局都无限接近,梁祝化蝶是戏剧的补偿,在判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类型时,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故事结局是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因而没有补偿,所以区别于梁祝而是悲剧。教师可引导,《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是有补偿的,即两大家族世仇的和解。因此西方戏剧界历来不认为它不是悲剧,而归类为正剧。通过这一巩固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以戏剧结局补偿论来论悲剧的认识。
5.小结与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了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通过她三桩浪漫主义誓愿的补偿手法解了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差异性与成因。在中西方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你更倾向哪一种类型的悲剧结局呢,请结合一部国内外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想。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滨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