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21-12-21 00:36张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写作教学高中语文

张琳

摘 要 写作本身是一件快乐的创造活动,但是许多学生对写作存在惧怕和厌倦情绪,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指向笼统、模棱两可有一定关系。一些教师因为没有把握写作教学的关键,导致许多学生需要靠自己的摸索来完成写作任务,久而久之会产生惧怕感和厌倦感。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转变当前的写作教学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维品质

在写作中,一些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有文采或者高大上,就强行使用大量华丽的词藻和典故,不管是哪种文章都随意堆砌素材,导致写出的文章缺少理性分析和思想内涵,只是摆弄文字,而没有说出自己的见地和想法,存在思想贫乏和认识肤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逐渐提升学生对典故和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为自己的文章赋予灵魂。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

所谓聚合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善于使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多元化信息和素材,并且在写作中加以利用。教师要引导學生适当的聚合和发散,进而规避写作思路扩散或者过分夸张和夸大的境遇。例如,给出写作材料:一个工厂轻视人民身体,健康无视法律法规,拒绝处理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和有毒气体。在以这个话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构思。第一,违反法律法规,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是错误的。第二,我们急需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然后带着学生深度比较这两个利益,就会发现学生能基于环境污染问题,联想到国家和社会问题,从企业的错误行为想到监管部门的管理力度、企业管理等内容。随着联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立意也更加尖锐和深刻。这种聚合性思维是高中生在写作中必须具备的,有助于学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在写作中可以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来审视思考作文题目,不要受到定式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学生可以灵活地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具备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能落笔成章、思如泉涌,自然能写出好文章。在具体的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克服封闭和单一的写作思路,使其发展自身发散思维。例如,针对“东施效颦”这个故事,要求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自由写作。学生动笔之前给出简单的说明和指导,告诉学生故事中涉及邻里、东施和西施三个人物,让学生自由选择特定的角色构思文章,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受故事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写作。三个角度就是三种不同的思路,就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第一,从东施的角度进行构思,在写作中凸显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着重阐述对于东施效颦这种行为的规劝,确定“论心灵之美”这个写作题目。第二,从赞美西施的角度进行写作,确定题目为“论西施之美”。第三,从邻里的角度进行写作。这样就可以跳出当事人的角度,以第三方身份劝解大众做最好的自己,切勿迷失自我,确定题目为“论做好自己”。学生在多元化思考的过程中,就能确定作文的内容和结构,写出个性化文字,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作文雷同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清晰性原则。作文中的中心词和话题内涵前后一致,不能相互违背,同时段落逻辑清晰表述明确、语言连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让人感到文章语句是缺失逻辑或前后混乱的。例如,一个学生写期中考试失败了:“感到自己内心有压力,马路上人们在便道上慢慢行走,自行车相互追逐,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其中“自行车相互追逐和汽车飞驰而过”,可以理解为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学习压力,但是后一句“人们在便道上慢慢行走”,则没有体现压力的感觉,干扰了读者对写作情感的理解,可以删除。第二,严谨性原则。写作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打动或者说服读者是基本目的,也就是说写作有交际功能。所以说在写作中要心怀读者,具备打动和说服读者的张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之间、句子之间联系的严谨性,思考文本内容和中心句或主题是否联系严谨,思考自己论据的说服力。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在看作文时,会先看最后的点题句,而后分析文章内容是否符合主题,这就是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三,合理性原则。写作内容是对生活的体现,如果作文不符合生活逻辑,那么就不会有情感张力和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品质,在合理的情境中演绎材料、论述观点。所谓合理性就是合乎生活逻辑,合乎常理。比如,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涉及选择大学专业、未来就业、适应社会等话题。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拒绝过度想象和虚构,尽可能地体现生活的合理性。

四、在读写结合中培养思维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积累丰富语言素材的基础上有效应用语言。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写作则是文章阅读的深入和升华,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表现手法、写作方式、词汇和句式等等,并且经过思维加工,融入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中,可以外化为自己个性化、有创意的文章。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辩证思维、独创思维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之后,鼓励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养分,体会教师身份的价值,并且围绕“我心目中的老师”这个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教材课文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写作,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在写作中也能体会到教师的价值,能够正确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再比如,在教学《塞翁失马》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在反思中,学生就能了解到凡事都有两面性,能从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对待生活。在发展这种思维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抒发个人的情感,表达个人的思想。教材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有效来源,通过个性化的梳理和积累,可以整合语言材料,在不断的发掘和积累中体验和感悟文本中的情感,不仅把握了文章含义,也能把课文的写作思路梳理清楚,在积累语言知识时,既有章法,也要遵循规律,在写作中适当提取相关素材,发展协作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品质是高中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作者通联:辽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

课程内容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是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与智慧,激发出个体潜在的创造力,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创造能量”的精神成长过程。课程内容(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课程专家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精华并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人类知识。虽然教材外在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人类创造所呈现出来的那些精准的、明确的、静态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但它内在潜含着人类创造知识过程中的宇宙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有价值的经验,因而具备多维的、综合的、隐性的文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本身,应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统一。事实上,也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将人类优秀文化基因嵌入学生内心,给学生以高尚深厚的文化教养,从而把学生主体的精神空间塑造得更加广阔而高远、深厚而灵慧,并借此参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再创造。

(李铁安《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9日06版)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写作教学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