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伶君 王秀 宋士萍 周红雨
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被称为逐渐增强型TIA,临床表现为24小时内连续发作3次及3次以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作间期症状完全缓解或遗留轻微症状,容易发展为脑梗死,影像学提示病灶好发于内囊部位;后有学者发现除内囊外,类似临床症状还可以出现在脑干及胼胝体区,统称为卒中预警综合征(SWS)[1-3]。CWS在TIA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1.5%,但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高达60.0%~71.2%[4-5]。本研究分析了8例SWS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与同期普通型TIA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对象:2017年3月~2020年1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SWS患者8例(SWS组),男6例,女2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1.0±9.5)岁。选取同期普通TIA患者27例(TIA组),男18例,女9例,年龄40~61岁,平均年龄(54.1±4.7)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关于TIA的诊断标准,其中SWS患者符合Donnan等[1-2]提出的诊断标准:短时间内频繁发作TIA(24小时内发作3次及3次以上),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可同时影响面部、上肢、下肢,但无皮层受累的症状或体征(如忽视、失语、失用);(2)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部出血、肿瘤占位及脑血管畸形等情况。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的肝、肾、心功能不全,对预后判断有影响;(2)不能配合完成随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及脑梗死病史]、ABCD2评分、临床发作最严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颅CT平扫及MRI)。
(2)治疗方法:采用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对于ABCD2评分<4分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既往有阿司匹林禁忌证(胃溃疡病史、阿司匹林过敏史)及阿司匹林不耐受者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首次应用氯吡格雷者予300 mg负荷剂量;对于ABCD2评分≥4分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初次使用氯吡格雷患者,首剂同样予负荷剂量,即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双联抗血小板集聚治疗21天后,调整为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7],同时予4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对于TIA发作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患者,经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后,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具体治疗方案及流程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8],溶栓治疗结束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或MRI,无脑出血者,继续予双联抗聚治疗。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WS组最终发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4分及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两组中有责任血管狭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例,(%)]
2.SWS影像学特征分析:8例SWS患者中,7例经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梗死部位为放射冠、丘脑、基底节区及桥脑,另外1例复查头颅CT后提示基底节区受累。
3.两组患者预后比较:SWS组与普通TIA组患者随访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1)分比0(0,0)分,Z=-1.423,P=0.155)。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TIA作为脑梗死的前哨症状,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TIA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8],一周内发生卒中风险为4%~10%,3月内发生卒中风险高达10%~20%(平均为11%)[9]。SWS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特殊表现类型的TIA,其发作更频繁,24小时内可发作3次及3次以上,部分患者24小时内发作甚至达十几次至几十次,临床表现形式刻板,临床症状以偏瘫为主,发作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直至发展为脑梗死,因此也称之为逐渐增强型TIA[1]。
TIA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10],本研究对普通TIA与SWS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既往脑梗死、房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assi等[11]研究显示SWS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本研究中8例SWS患者均患有高血压,吸烟者占比达75%,高脂血症患者占比为50%,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
相关文献报道,TIA患者中CWS的发生率为1.5%~1.8%[1,11-12],7天脑梗死发生率高达60%[1]。本研究中,SWS患者占同期TIA患者的比例为6.15%(8/130),高于既往报道中比例,考虑与MRI的广泛应用及对TIA概念更新相关。在临床表现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SWS组患者的ABCD2评分及ABCD2≥4分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IA组,且SWS患者发作最严重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TIA组;此外,在脑梗死转化率方面,SWS组也明显高于普通TIA组患者,占比高达87.5%;上述结果均提示SWS患者较普通TIA患者短期内卒中复发风险更高、临床表现更重及发生脑梗死风险更高,需要临床医师予以重视。
目前SW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流学说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穿支动脉疾病[1,13]。本研究的8例SWS患者中,7例经头颅MRI-DWI证实梗死部位为放射冠、丘脑、基底节区及桥脑,另外1例复查头部CT后提示基底节区受累,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灶为SWS常见好发部位,且均为穿支动脉受累所致,并未发现责任大血管狭窄,支持上述假说。
目前针对SWS并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临床研究。Fuseya等[14]报道了一例70岁女性CWS患者,先后予阿加曲班、阿司匹林及西洛他唑治疗未能阻止发作,后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发作终止。He等[15]将72例CWS患者分为rt-PA组及非rt-PA组(单抗或双抗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静脉溶栓对于CWS患者安全有效。Li等[16]研究了替罗非班对CWS患者的治疗效果,最终结论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早期阻止CWS患者的发作安全有效。本研究依据TIA患者的ABCD2评分进行分层抗栓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对有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因SWS组的患者临床发作频繁,故该组应用阿替普酶比例明显于普通TIA组。对于SWS患者,除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外,建议临床医生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可行动脉溶栓治疗,甚至进行上述治疗方案的复合性治疗或桥接治疗,以期达到迅速缓解患者临床发作及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虽然SWS患者较普通TIA患者临床表现更重,脑梗死发生率更高,但两组预后并无差别,上述结果与既往报道相近[11]。
综上所述,SWS患者较普通TIA患者临床表现更重,短期内发生卒中风险更高,需要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度重视。关于SWS的治疗,目前并无特异性治疗方案,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