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12-20 03:10余花艳仓顺东史中州
癌症进展 2021年20期

余花艳,仓顺东,史中州

1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河南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肿瘤一病区,郑州 450003

曾有研究报道,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发生与乳腺肌上皮的“基底样癌”密切相关,具有易复发、易转移、预后差等临床特征。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以全身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患者间对化疗药物的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以人血白蛋白作为载体的新型紫杉类化疗药物,具有降低药物毒性、减少过敏反应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普及。现阶段铂类药物包括卡铂、顺铂、奥利沙铂等,研究发现铂类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从而抑制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本研究采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与常规化疗进行对比,旨在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TNBC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TNBC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并确诊为晚期转移性TNBC,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表现为阴性;②生存期>3个月;③未进行其他化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免疫缺陷、心血管疾病;②合并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③临床资料不齐全。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8例TNBC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中,年龄35~72岁,平均(54.79±3.22)岁;骨转移8例,肺转移16例,脑转移10例。观察组中,年龄36~73岁,平均(55.59±3.34)岁;骨转移9例,肺转移17例,脑转移8例。两组患者年龄、转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常规静脉营养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50 mg/m吡柔比星;化疗第1、8天,静脉滴注500 mg/m环磷酰胺),21天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剂量260 mg/m,每10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进行静脉滴注,每次30 min左右,每3周1次,21天为1个周期)联合铂类药物[顺铂剂量25 mg(/m·d)]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两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评价标准

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完全缓解(CR):病灶均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直径之和与基线水平相比降低≥30%;进展(PD):以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与基线水平相对增加至少20%,或出现新的病灶;稳定(SD):靶病灶减小或增大的程度介于PR与PD之间。客观缓解率=(CR+PR)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术语标准不良事件(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Adverse Event,NCI-CTCAE)3.0 版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分级评估,每项症状分为0~4级,0级表示无症状,4级表示症状最严重。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外周神经毒性。

1.4 随访

所有患者在化疗结束后进行复查,进行肿瘤标志物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查看病灶缩小情况并进行标记,化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白细胞变化情况,当白细胞≤3.0×10/L时应给予治疗,同时监测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对症处理。一过性反应不予特殊处理,对于耐受度较差的患者,可采用5-羟色胺3(5-hydroxytryptamine 3,5-HT3)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贫血可以进行输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症治疗;肝损伤者可以给予保肝药物,暂停或推迟化疗时间。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或患者死亡,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82.35%(28/34),高于对照组的58.82%(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4.533,

P

<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n(%)]*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3~4级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外周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4.221、4.221、4.221、3.981、3.981、5.314、4.250、5.397、4.250,

P

<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2.3 1年生存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4.71%(22/34),高于对照组的38.24%(1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4.769,

P

=0.029)。

3 讨论

3.1 化疗药物作用机制

既往文献表明,在所有乳腺癌亚型中,TNBC可占15%~20%,且大部分呈散发性,在病情进展中易转移,且具有较高复发率。临床资料显示,蒽环类、紫杉类与环磷酰胺是临床常用化疗辅助用药。但单纯紫杉类用药在治疗过程中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出现,同时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与神经毒性,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明显减轻了上述不良反应,且增加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增强化疗疗效。铂类药物作用于TNBC成为医学界焦点,有学者报道,在单独使用顺铂治疗TNBC中,客观缓解率可达50%,且对肿瘤细胞的转移有一定抑制作用。研究报道,顺铂作为DNA胶黏剂,在进入肿瘤细胞后与细胞中DNA交叉联结,引起肿瘤细胞的DNA双链断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2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观察

本研究中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转移性TNBC患者,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与常规化疗相比,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更有利于病灶的缩小或各临床症状的缓解,本结果与熊云棋等研究结果一致。数据显示,铂类药物在对抗肿瘤时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肿瘤DNA结合,诱发链内或链间交联,引起肿瘤双链DNA的解离,从而使细胞发展停滞,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白蛋白紫杉醇在化疗中,白蛋白可与机体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白蛋白表面受体结合,同时将紫杉醇通过胞吞形式运入细胞内,促进药代动力学线性关系的形成。两者联合使用,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文献报道,在常规化疗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等。本研究中,根据NCI-CTCAE进行分级评估,等级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3~4级贫血、恶心、呕吐、白细胞异常、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外周神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恶心、呕吐、贫血是化疗过程中发生最多的不良反应,且对照组患者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异常与外周神经毒性,但数据显示,联合用药后上述反应均明显减轻。文献报道,在长期化疗中,化疗药物在杀死病灶的同时对周围组织与细胞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引起患者免疫力低下。而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免疫力进行补充,因此,两者联合用药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化疗对机体的损伤。在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用药后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有文献表明,晚期转移性TNBC恶性程度高,预后生存率较低,推断原因可能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过少或随访时间过短有关,因此有些结果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综上所述,与常规化疗方案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对晚期转移性TNBC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好,同时降低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化疗耐受力,近期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