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021-12-20 03:10苏慧东余帅刘世果
癌症进展 2021年20期

苏慧东,余帅,刘世果

南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河南 南阳 473000

非 小 细 胞 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临床常见的肺癌类型之一,是发生于患者支气管黏膜、肺泡、支气管腺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在各类型肺癌中所占比例高达70%。目前,临床治疗NSCLC主要依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放化疗或手术联合新辅助治疗等方式。因此,准确判断NSCLC的临床分期对于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决定性作用,而进行临床分期的关键是判断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状态。目前,临床多采用CT检查诊断NSCLC的纵隔淋巴结分期,但CT检查多凭借淋巴结大小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准确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具有解剖与显像的优势,既能够显示病灶大小、形态等,还可以显示代谢状态,为临床分期评估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探讨PET/CT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NSCLC患者。纳入标准:①行肺部肿瘤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NSCLC;②入院前无胸部手术史;③入院前未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②存在肺结核病史;③存在远处转移和近期肺炎史;④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⑤对造影剂过敏。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4例NSCLC患者,其中男68例,女36例;年龄35~72岁,平均(52.71±7.63)岁;无淋巴结转移35例,有淋巴结转移69例,其中N期42例,N期27例;共554个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381个,非转移淋巴结173个。

1.2 检查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和PET/CT扫描检查。胸部CT增强扫描,应用西门子SOMATOM Drive CT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以3.0~4.0 ml/s的速度注入80~100 ml碘海醇,对患者胸部进行扫描。双能量增强扫描参数:A球管的球电压100 kV、电流190 mA,B球管的球电压140 kV、电流162 mA。矩阵512×512,螺距为0.5,探测器宽度为128.0 mm×0.6 mm;重组层厚为1.0 mm,重叠0.7 mm。胸部增强CT结果中若纵隔淋巴结最短径超过1 cm则为转移淋巴结。

PET/CT扫描及数据采集:所有患者禁食6 h以上,注射前1 h内测指尖血糖,血糖<11.1 mmol/L者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7 MBq/kg的F-氟代脱氧葡萄糖(F-fluorodeoxyglucose,F-FDG)。随后患者平卧休息1 h左右,上机采集图像前饮清水800~1000 ml,仰卧于检查床上,先行CT定位扫描,确定CT和PET扫描范围后分别行CT扫描和PET图像采集。CT采集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90 mA,层厚3.27 cm;PET采用3D采集模式,每个床位2 min。随后用CT图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图像采用迭代法重建。CT与PET图像数据在WD 4.6工作站进行图像融合、显示及储存。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①记录增强CT、PET/CT扫描情况,记录PET/CT检查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和淋巴结短径,记录增强CT扫描时病灶碘浓度和水浓度。②比较PET/CT和增强CT检查诊断与NSCLC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③比较PET/CT和增强CT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能。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指标比较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381个,非转移淋巴结173个。PET/CT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SUV和淋巴结短径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CT扫描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碘浓度明显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但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水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表1)

表1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指标比较

2.2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对NSCLC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分别为87.50%(91/104)、66.35%(69/104)。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 AUC 为 0.89(95%CI:0.76~0.93),高于增强 CT的0.74(0.73~0.89)。(表2、图1)

表2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比较

图1 PET/CT检查和增强CT扫描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由于NSCLC患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且易向远处转移,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难以根治,患者多预后较差,生活质量较低。有研究表明,只有早期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根治,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考虑非手术治疗。因此,准确评估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对于制订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多采用CT扫描,通常当淋巴结的短径超过10 mm时判定为淋巴结转移,但炎性淋巴结也可能增大,仅依靠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准确度较低。

PET/CT检查作为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将病灶解剖信息和功能代谢信息融合起来,既能够提供淋巴结大小、直径、密度等信息,还可以反映淋巴结的具体代谢情况,能够更好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PET/CT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的SUV和淋巴结短径均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碘浓度低于非转移淋巴结,但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水浓度无明显差异。表明PET/CT检查能够较好地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因为PET/CT检查可融合功能显像和形态显像,在获得淋巴结解剖信息的同时还可通过葡萄糖代谢水平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PET/CT检查常采用SUV作为分析指标来反映局部组织的代谢情况,淋巴结发生转移时糖酵解处于异常旺盛状态,SUV会明显升高,有利于临床定性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增强CT扫描与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66.35%、87.50%;进一步对其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高于增强CT的0.74,表明PET/CT检查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高。

综上所述,PET/CT检查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效能较高,可为合理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