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
摘要: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小,性格活泼,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因此,很多幼儿在倾听方面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游戲中,幼儿释放天性,欠缺倾听的耐心,不注意听别人说话。幼儿教师应当认识到幼儿在游戏中的倾听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纠正,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本文以培养幼儿游戏活动倾听习惯的方法研究为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幼儿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活动;幼儿倾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4-165
在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幼儿阶段是小朋友们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幼儿正在学习语言,学习把话说清楚,听清楚,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其中学会倾听非常重要。游戏是幼儿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在游戏中缺乏倾听的习惯,打断别人的讲话,或者在倾听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师的游戏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幼儿教师应提高重视,根据幼儿的倾听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培养幼儿在游戏中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进行榜样示范,提升幼儿倾听意识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多幼儿的习惯养成都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且很多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只注重让幼儿去倾听,而忽略了让幼儿去表达,这压制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教学成效较低。因此,在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榜样示范的方法,以自身或者是倾听习惯优秀的小朋友为榜样,让其他小朋友进行学习。这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提升倾听意识。例如,幼儿教师开展“听故事讲故事”的游戏活动。教师选取幼儿喜欢听的一个小故事,先给幼儿讲一遍,并让幼儿理解。然后,教师鼓励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所听的内容再给大家讲一遍,看哪位小朋友讲得好。教师可以提前给出奖励物品,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提醒幼儿认真倾听,学习倾听认真的小朋友,以他为榜样。在别的幼儿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自己也要认真倾听,并以适当的语言和动作去提醒幼儿,要认真倾听。此形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倾听意识。
二、创设倾听环境,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幼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环境比较乱,幼儿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倾听能力和习惯也不容易养成。幼儿都喜欢玩游戏,游戏是一个集体活动,整体氛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针对游戏中的某个环节,去创设合适的倾听环境,并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应该如何去倾听。这不仅让游戏更有秩序、有意义,而且也利于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幼儿教师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师提前设置好角色,如医生、交警、教师等角色,并为角色配置好相关道具。在游戏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角色,然后让其他幼儿作为看病者、路人、学生。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对应场景图片,让幼儿在相应场景下,去进行对话。如医生应该如何倾听看病者的话,交警如何倾听路人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倾听学生的话的。角色扮演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良好的倾听环境中,幼儿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开展指令游戏,提高幼儿倾听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和情绪比较高,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倾听习惯和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乱说话的现象。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指令性”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根据指令,进行相关动作,完成游戏。然后,教师对听清的幼儿予以奖励,对没有听清的幼儿不予奖励。经常开展此类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培养,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幼儿的倾听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幼儿教师开展“小动物吃东西”的游戏活动。教师先提前准备好一些小动物的头饰,以及小动物常吃的食物卡片道具。在游戏中,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统一发布指令,比如教师说“会跳的小白兔会吃什么呢”?教师说完后,让幼儿根据指令去挑出小白兔吃的东西。对拿的正确的幼儿,教师可以进行口头表扬,并且奖励一朵小红花,对拿的不正确的幼儿,教师应让幼儿认识到其自身错误的地方,并提醒幼儿要集中精神,认真倾听教师的指令,听清后再去拿相对应的道具,如此才能拿的正确。通过此类形式,能较好的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复杂且逐渐形成的过程。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的游戏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为幼儿创设倾听环境,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让幼儿产生倾听意识,帮助幼儿逐步提升倾听能力,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习惯,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峥延.培养中班幼儿游戏活动中倾听习惯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05):66-67.
[2]汪绪娟.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J].教育,2019(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