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
摘要:当前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师应采取创新意识十足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针对重点模块的科学知识进行指导,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科学主动探究意识。鉴于此,笔者针对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如何在小学低段科学聚焦模块中采用创新化指导策略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科学;创新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8-37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延展和深入,小学低段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升级[1]。针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们而言,普遍具有年龄较小且对各种科学现象与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采用创新化、实践性强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行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小学生们的科学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去分析各种科学问题和解决各类简单问题,进而全面提升小学低段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一、教师应搭建一个开放化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寻求科学奥秘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精心设计和营造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进行科学教学[2]。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寻求科学奥秘,积累丰富的科学学习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并且鼓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去发现各种科学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合在书本上以及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去获取各类科学知识。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们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综合素养和实践水平。举例说明,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和大自然,进而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直观的观察各种植物的整个成长过程。例如各类花草树木的发芽、成长、开花、衰老到枯萎的整个生命历程。小学生们必然会对这种实践性极强并且能够直接接触不同新鲜事物的教学方式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与教师的讲解,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开阔了视野与逻辑思维,全面提高了科学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创建开放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情境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不但要让学生们用眼看、用脑记,还需要学生们动手做好各类观察记录与学习笔记,并且能够对自主搜集的各类科学信息作出有效的记录、整理和取舍,能够对实践学习的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总结,进而树立自身科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提升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师精心设计趣味化生活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阶段的小学低段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无疑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点和最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和掌握的一部分科学知识。通常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产生各种疑惑与问题,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提问以及教学任务设置下对各种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与深入思索。通过各种实验过程以及亲自动手参与的过程进行各类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和验证,最终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新时期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力争选取与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现象以及科学实验内容,并且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反复验证实验结果。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来推断各种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举例说明,人教版小学科学《有趣的磁铁》一单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磁铁”这一学生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看见或者遇到的物件极具科学吸引力。教师可以在实验正式开始前采用提问教学法进行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塑料文具盒为什么能够自动关闭?”许多同学能够给出答案:“因为文具盒上装了磁铁。”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磁铁有几个磁极么?磁极间具有怎样的作用?”想必学生们无法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展开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为学生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相关实验器材,如小钢珠、回形针等。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磁力实验演示,为学生们展现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磁力测试以及磁极作用力判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过程。毫无疑问,在教师的演示下,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必然会带着各种问题去寻找答案,并且通过自主实验,记录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测,圆满完成科学实验要求的同时,学到了更多丰富的与磁力有关的科学知识。
三、教师应充分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新课改大背景下,合作学习堪称为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教学概念,并且在当前阶段已经全面渗透与应用到小学教育领域的各个范畴之中,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们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在小学低段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营造一种优质的教学氛围与情境,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互相借鉴经验,加强交流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合作教学组织过程中,还能够充分发现每一个小学生自身所展现出的学习优点和不足。比如说,许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喜欢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有的学生则习惯于阅读教材内容和书本知识,并且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进行自我比对、分析和总结;还有的学生喜欢和同组的组员针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激烈争论、辩论和讨论,进而各抒己见,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办法和途径……显而易见,教师充分组织各种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全面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明确的分工,轮流进行科学实验操作和科学数据记录与总结以及科学学习成果演示汇报等,实现了全员参与,共同上进的科学创新化教学宗旨和目的。
四、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科學知识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各类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各个环节之中[4]。教师在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应当与时俱进的巧妙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小学低段科学教学的深入延展。举例说明,微课教学法这种全新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短短十分钟左右时间呈现出某一教学主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丰富内容,深受学生好评和认可。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巧妙运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学生们消化理解各种科学知识。举例说明,人教版小学科学《动物的感知本领》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精心准备一个关于蚂蚁、蜗牛、蝙蝠等感知能力极强动物的科普微课小视频。学生们通过直观化、立体化的观看,激发了对“动物感知本领为何如此强烈?”这一问题的强烈探究欲望,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全情投入,想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充分利用各类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但能够营造出一个科技感十足的科学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够全面激发小学生们的科学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们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
除了上述四大有效策略之外,新时期想要全面提升小学低段科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教师还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激励每一个学生的科学学习自信心。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师评价激发潜能”、“自我赏识寻找自信”以及“同学评价互相学习”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一方面让学生们能够在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评价中寻找不足,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在教师与同学的赞赏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增加科学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当采用适当奖励与激励评价方式。比如说,教师将学生们的科学学习研究成果利用各种展板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并且为表现出众的学生采取小红花或者“科学小金币”进行奖励,并且在定期结算,评选出学习积极性强且学习能力优秀的“科学之星”,增强小学生们的科学学习竞争意识,为接下来的高年段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在小学低段科学聚焦模块中的创新指导策略应用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创新,力争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与方式,力争让小学科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远新蕾,何春钢,赵立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2019,10(01):58-59.
[2]周丽娟,王京春.馆校结合——助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A].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9.
[3]张福鑫.“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名师在线,2019(01):45-46.
[4]丁向华.以学定教,合作创新——以小学科学创新教学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5(30):34.
[5]王鹏.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可能[N].中国教师报,2020-09-02(005).
[6]冯玉静,贺玉婷.小学探究型科学课STEAM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260-261.
[7]陈橙.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30.
[8]陈孝雯.新媒体技术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33.
[9]孙浩.基于STEM理念的农村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17.
[10]虞小东.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