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问题驱动教学实践

2021-12-19 09:42冉凤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知识问题意识高中历史

冉凤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史料的剖析,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教师要运用层层递进、多元发散、联系实际的问题牵引,让他们沉浸于问题之中,展开深度的探索,从而能聚焦核心概念,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内在本质,促进有意义的建构。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意识;思考;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问题驱动需要教师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要借问引思,调动他们参与问题讨论的激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逆推,从多角度探索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归纳能力与时空观念,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一、聚焦核心,深入理解知识

1.充足留时,充分思考。

深度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时间、背景知识、内容加工等要素的支撑,其中时间这一要素尤为关键,它不仅有空间上的时间,也有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只有留时充足,才能让学生产生深度的学习,才能使问题的研究不局限于表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留有候答时间,让他们对核心问题去梳理、补充,增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2.聚焦核心,深入探究。

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让他们借助于问题的探索,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如在学习《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时,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从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思想、民族、地域、艺术、科技等方面展开探究,有的小组从文学方面展开探究,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唐朝的诗歌,并探讨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有的学生从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方面展开探究,有的学生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科技方面进行探索,有的学生从儒、佛、道三教的影响与融合展开探讨,交流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影响,感受中外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

3.依托目标,确立问题。

教师要依托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核心问题。如《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对秦统一业绩的了解,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秦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了解,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针对于此,教师设计核心问题如下:(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解决核心问题(1)的过程中,会梳理问题之间的关联,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春秋战国,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何是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统一中国?学生结合秦统一时期中国疆域形成,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中央官职和地方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探寻核心问题(2)答案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让他们了解徭役、赋税、兵役、大兴土木、严刑峻法等是造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二、引问质疑,逆向思考问题

1.借问引问,促进深思。

深度的课堂教学不只有问题的解决,更有问题的“生发”,以问题引问题,才能以问促学、以问促思。教师要以问题为“诱饵”,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吸引他们融入到问题的思考探索之中。如在学习《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15世纪末,蔗糖的生产中心为何会发生转移?学生借助于史料的探索,了解甘蔗种植在拉美许多国家是主导产业,因而提出问题:“蔗糖革命”引发美洲社会结构和经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革?教师借助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释历史,为探究新航路开辟后蔗糖所产生的影响作铺垫。

2.引生质疑,促进深思。

教师要依据高中生思辨能力、逆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的特点,让他们以审视的目光去看待问题,对问题进行质疑、批判,从而对问题有初步的感知。教师要强化引导,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如在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内容时,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由于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的崩溃,战争频繁,造成科技与生产发展的停滞,因而有中古西欧的黑暗之说。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西欧以外的地区文明尚在继续发展,中古时期的欧洲承接着欧洲古典文明与近代文明联系的纽带,因而将其称为“黑暗时代”存在一定的偏见。

3.层层逆推,加深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核心问题层层逆推、层层剖析,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核心问题: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提问:判断是部落还是国家的依据有哪些?这些早期的国家与我们今天的国家的概念是否一致?教师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去逆向思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三、再生问题,深度延展

1.建立联系,对比分析。

教师要建立知识纵横之间的关联,将课内知识、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如在学习《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内容时,教师在学生探讨两汉兴衰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结合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衰过程,分析影响丝绸之路的因素有哪些?结合秦与两汉兴衰的历史,分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展开分析,从而能合理地解释历史现象,准确地把握历史规律。

2.对话历史,拓展延思。

教师要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不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要借助于“再生”问题的探索,通过层层推进的“解剖”,能实现有意义的突破,使问题得到突破,思维得以延伸。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内容时,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在以问题导入、促使问题生成中帮助学生建构较为清晰、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引领学生对话历史,让他们思考:在全力抗洪、抗震救灾、抗疫斗争中,是什么力量推动中国能够创造奇迹?通过所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生党诞生对于革命的意义以及中国发展的意义等角度展开探讨,能提升学生对党的认同感。

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聚焦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也要运用讨论、讲述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有价值、有深度的历史课堂,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辉,郭子其.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2]丁慧敏.优化问题设计,促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

猜你喜欢
知识问题意识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爱与知识的力量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