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活动型课程,落实宪法教育

2021-12-19 11:47李善婷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

李善婷

[摘   要]活动型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新概念,为一线教学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文章以教学实例为依据,从感官刺激、教具演绎、表演呈现、时事追踪等方面分析了活动型课程在宪法教育中的运用与效果。

[关键词]道德法治;活动型课程;宪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35-02

宪法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举足轻重的板块,八年级下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正是通过宪法专册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那么,如何让初中的宪法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鲜活和有趣呢?设计和实施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宪法教育为内容,以法治精神为主线,形式新颖、丰富有趣的活动型课程,可有效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力。

一、感官刺激——直观感受宪法之“薄”

八年级学生的生活在诸多方面都与法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宪法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从理论切入,讲解宪法,学生往往感受不强、理解不深,也会影响后续学习宪法的兴趣。

在宪法教育的第一节课,笔者首先让学生想象宪法有多厚,然后给每位学生发放真实的宪法书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翻一翻,直观感受到宪法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厚,而是薄薄的一本书,仅1.6万余字。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笔者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宪法为什么这么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浏览宪法目录,掌握其主要内容: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

正是因为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并不详细阐释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所以才会这么薄。通过感官刺激及问题引领,学生深刻领悟了宪法具有政治性、原则性、概括性等特点。这样别开生面的宪法第一课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让学生对宪法有了深刻的初印象。

二、教具演绎——动手展示宪法之“巧”

宪法虽然字数不多,但因为内容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在理解时有相当大的难度。以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例,要在认识国家机构的基础上,理解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从而认同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虽然宪法第三章对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做了明确规定,但如果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不能宏观把握,学习《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一框时就会陷入困境。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此,笔者自制了教具。笔者将人民和五大国家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制作成可粘贴的磁力片,然后以箭头形式将它们的关系板书于黑板(见图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粘贴游戏”。

(粘贴游戏:图2中左边的空白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粘贴)

学生每一次挪动磁力片都需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进行思考,而每次这样的思考都有助于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这一难点进行突破。在小组的热烈讨论和动手操作中,在教师的追问纠正和总结提升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掌握了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初步领悟了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三、表演呈现——现身说法宪法之“特”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每一部法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尤其特殊。宪法到底特殊在哪里呢?通过与其他普通法律进行对比,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到答案。

为了让对比更加合理有效,也更加生动有趣,笔者在课上创设法律家庭大聚会的情境,组织全班为宪法、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物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成员制作“个人名片”(见图3),名片中需包含各部法律的主要内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等信息。然后学生对自己扮演的法律角色进行自我介绍,并与其他法律进行“角色对话”。

這样一来,学生为法律制作名片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对比每张法律成员的名片,学生就能明确宪法的特殊体现在于其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学生在“角色对话”中能够对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不同地位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在“角色对话”中也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对宪法的错误认知,真正突破重难点。在活动型课程中落实宪法教育,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沉浸其中。通过活动前的资料查找,活动中的全情投入,活动后的归纳总结,使宪法精神走入每位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启智润心。

四、时事追踪——时刻领悟宪法之“核”

学生的生活领域虽然有限,但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生活却可以无限。关注时政热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和常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往往需要在法律层面给予关切和呼应。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每年的全国两会为例,会议中的诸多细节都可以为教材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这一内容提供新鲜且权威的注脚,值得教师充分挖掘、细细咀嚼。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全国两会的资料,在课上通过时政播报的方式与大家分享热点新闻。所搜集的新闻可包括以下内容: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从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到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报销,从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以上到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从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到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面对时政分享,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这些与全国两会相关的新闻里,从真切感受到的民生福利里,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并认同了宪法中的条文:“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时政新闻为抓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把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具体化,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同频共振。

课前的时政分享能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适时的时政点评有利于学生感悟真实的宪法精神。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而实施的起点在于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可见,宪法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也关系着公民素养的提升,更关系着未来国家法治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对宪法的性质、地位、实施、宣传教育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通过精准育人的课堂站位、精致完整的教学设计、精巧有序的学生活动、精湛到位的教学语言、精美构思的板书展示、精挑细选的教学资源,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
培养法治意识发展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刍论
如何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家风家训家文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的巧妙“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全新教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道德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
在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助推道德法治课程建设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加强道德法治教育 做品学兼优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