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俊 路雨菲 金爱霞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进步,幼儿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幼儿园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也呼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树立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其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虽然我国幼儿园逐步实现与国际幼儿教育的接轨,但是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我国本土化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具体路径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099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
历史长河中出现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写下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彰显了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多姿多彩,也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风格迥异的传统节日是先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们文化习俗、宗教观念和道德风尚的体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幼儿的文化意识,唤醒他们的民族认知。首先,教师可以选取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点典型习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结合传统节日的整体基调来营造课堂氛围,渗透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如中秋节教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做月饼、品月饼,让幼儿深刻体会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提升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其次,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趣味性较强的主题节日,如元宵节可以组织孩子们猜谜语、舞狮表演、看花灯、做元宵等,营造愉悦、热闹的元宵景象。
教师通过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能够让孩子们体验趣味性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一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借助社会资源,引导幼儿认识和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感染力,让他们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幼儿一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最佳形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应传统一日活动组织形式,了解不同形式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更好地滲透道德教育。如教师可以利用晨读的时间组织幼儿阅读经典名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也可以在孩子们用餐时讲解我国传统的用餐礼仪,养成有序、谦让、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感受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或者通过举办亲子运动会的形式,设立传统的斗鸡、拔河等游戏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他们参与一日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大化地挖掘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对幼儿开展美育和德育,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让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的一代新人。
三、鼓励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家园氛围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幼儿教师应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园内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努力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基于此,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组织家园合作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营造和谐、浓厚的家园共育氛围,共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们到园与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包的粽子数量最多;也可以组织趣味性的游戏,每个家长讲述一段关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或是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表演,在唱演与交流的氛围中,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还可以为家长推荐传统文化主题的绘本,如《京剧猫》、《小石狮》、《武松打虎》等,这些绘本读物展现了我国民间传说,在课下时间讲给孩子们听,有助于幼儿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拉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加强情感那交流的基础上营造和谐家园共育氛围。且家长的参与也丰富了幼儿教育资源,能够最大化地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是贯彻落实文化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将传统文化融入一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熏陶;鼓励家长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家园氛围三方面论述了具体的渗透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教师也应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筛选优质的内容来进行教育,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为幼儿文化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黄爽,王岚,刘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2019(24):26-31.
[2]肖庆玲.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中的应用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