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1-12-18 13:03姜琴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而志愿服务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践行劳动育人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成思政教育任务目标。因此,可以从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根据学生专业进行个性化设置、提高教师的志愿服务指导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41-03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政理论课育人的有机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0YY289);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研究”(课题编号:2020YJ220)。

作者简介:姜琴(1993—),女,硕士,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會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1]。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随着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多,应当加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以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思政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理论课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基数过大,增大了实践教学组织与指导的难度。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量,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园和课堂内开展。比如让学生拍摄相关主题的微视频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等。这些实践活动形式,都未能使大学生真正走出校园,亲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环境,实现自身价值。而促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指导规划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优势[2-4]。

(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难以向常态化、目标化与模式化方向发展,极易出现形式化的单次教学活动。只有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常态化发展,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民生保障现状,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力的育人效果。促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同时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感受到自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预期目标[5]。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由于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一般都是一个合班分为几个小组,选择教师提前设定的主题,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教师管理,但弊端也很明显,同一小组的同学对于选定的主题并不是都感兴趣,且在组织过程中,同学搭“顺风车”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很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目前,思政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再加之开展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没能达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依托实践教学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更好地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6-8]。

二、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合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践行劳动育人理念

促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劳动育人理念的前提条件,又是践行劳动育人理念的重要表现。志愿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体验社会劳动的艰辛,在潜移默化间形成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摒弃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思想,自食其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高校开展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思想意识、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促使学生成为思想成熟、实践能力强的可造之才,不断实现自我价值[9]。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不计物质报酬,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私奉献的初心确保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的融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良好机遇和保障。在两者融合条件下,学生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约束和提高自己。志愿服务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0]。

(三)有助于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

志愿服务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带来显著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是连接思政课和社会的重要桥梁,通过志愿服务,学生一方面可落实思政课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革命事迹或创业事迹,感受老一辈的思想与精神,不断完善自身,树立爱国主义精神[11]。

三、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由于受到思想理念、教学经费多方面因素的干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始终难以落到实处。针对这种情况,促进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目前來看,志愿服务分为集体志愿服务与分散志愿服务两种形式,二者在主导力量以及参与人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来说,集体志愿服务多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志愿服务。分散志愿服务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学生利用节假日、日常碎片化时间等自发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自主志愿服务形式具有不固定性和多样性的,学生既可以结合社会环境的客观需求,又可以考虑到各方面的社会条件,明确活动主题与形式,如关爱空巢老人、慰问退休干部、进入社区开展咨询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志愿服务多以短期服务为主,这种服务具有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志愿服务如果仅仅依靠这种短期服务,不仅不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应该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形成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与当地的红色资源相结合,协同实现育人的目的[12]。

(二)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长效机制,实现运作化和学分化管理。志愿服务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但在志愿服务管理中,经常会因为长效机制的缺失,无法对其实行科学测评,加之活动设置不够科学,一些负面影响难以避免。为此,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重新优化和处理志愿服务,丰富长效机制内容,落实学分化、运作化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价值理念的塑造。同时记录每次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及学生表现,开展针对性分析,之后给出合理性改进措施,确保融合后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二是加强志愿活动过程的真实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的有效性和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准确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深化实践活动开设意义。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应该确保内容的有效性、过程的真实性,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为此,在活动开展中,须增加过程性评价,详细了解各方面细节,给出综合评价和说明,准确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升,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13]。

(三)根据学生专业进行个性化设置

围绕学生专业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有步骤、有顺序地开展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进而保证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促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个性化定制服务中须从学生实际需求、个人意愿、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专业要求等多方面展开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活动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可选项目,以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发挥自身能力,吸收更多有效知识和技能,达到素质培养目标。再者,还要扩展志愿服务渠道,丰富活动内容,增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经验,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14]。

(四)提升教师的志愿服务指导能力

在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引导者,教师对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设计以及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的育人效果。虽然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教学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志愿服务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我能力:首先,可通过阅读相关志愿服务方面的资料,了解志愿服务发展的始末,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其次,思政课教师亲自参与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筛选、组织和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指导能力。最后,思政课教师可以亲自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水平,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花冬进.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68-69.

[3] 苏玉菊,王琳. 志愿者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153-155.

[4] 徐源,郭华瑜,方遥.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思考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01):53-56.

[5] 余红利,杨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视野研究的新成果——评《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15(16):116-117.

[6] 付蕊,王喆.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53-55.

[7] 王司娟.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02):194+196.

[8] 马成胜.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J]. 新西部(中旬刊),2020(04):137+149.

[9] 黄艺,张根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志愿服务探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7-101.

[10] 花冬进.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作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19(30):119-120.

[11] 高维.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143-144.

[12] 袁鑫鑫.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01):81-82.

[13] 吕嘉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93-96.

[14] 吕迎雪,张瑞琛,张黎娜,等. 社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1):356-358.

(荐稿人:程振锋,广州工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