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1-12-18 13:03陆凡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获得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对于学生所接受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思政教育环境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教育阵地也随之拓展,因此无论是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还是开展思政教学的教师,都需要拥有获得感并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基于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提升获得感,进而升华思想境界,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人才,需要相关学者对此开展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20-03

作者简介:陆凡华(1994—),男,学士,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与革新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所获得的切实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体验和感受就是“获得感”。“获得感”一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高度概括。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获得感,主要表现为通过多方途径,通过教育而产生的认同感、满足感、成就感等。学校阶段是构建一个人三观的重要阶段,而当前我国的文化领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海量碎片化信息充斥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导致思政教育在无形中被削弱,因此,必须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从而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落到实处。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深层内涵

首先,个体在认知层面的差异性使不同传授对象拥有不同的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知识的供给超出需求,或者无法继续供给,教育对象会对思政教育丧失兴趣,因此,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才能够使其拥有更高的获得感。不仅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在产生获得感的过程中,会体现出滞后性、个体性两种特征,导致思政教育无法准确把握其效果。思想政治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立即获得教学效果,有可能教学效果在很长时间以后才体现出来。思政教育所带来的获得感既包括学生当前的“获得”,又包括学生精神层面在未来的隐性“获得”,所以获得感是相对的,这也是理解获得感的基本维度之一。当下获得的兴趣,才能在未来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未来获得感”。

其次,现如今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受到诸多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思想道德基础上形成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关联,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感以及道德等诸多层面的实际问题,学生将产生更强烈的获得感。只要学生现阶段产生强烈的获得感,学生可以拥有精神层面的“未来获得感”[1]。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各项维度解析

(一)教学内容之中获得感供给维度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获得感”,是因为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可以说思政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的根源。我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确规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包括以下内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公民道德,在此之中又将其细化为基础道德规范、树立正确三观、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针对人的思想以及政治观念开展教育,同时也培育人的思想品德,其本质为精神生产活动,不存在固化现象,而且与其他类型的生产活动存在明显差异。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加工,并纠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如果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社会产生冲突,会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在思想层面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学生在精神层面会产生愉快的感受,获得感也随之产生。

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时刻在政治层面保持清醒,真正理解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社会化、政治化,思想以及言行都处于正确范围内,从而通过清醒的政治头脑产生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相关的规范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与社会范围内的道德准则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在遇到道德冲突时理智对待,此时的获得感来自道德层面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之中获得感生成维度

要想让知识从供给者传递至获得者,其中存在一个中间过程,在该中间过程中具备供给的方法。供给者的供给力度以及获得者是否能够接受,取决于选择怎样的供给方法。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更好的供给方法,必须明确学生的获得感會被何种因素所牵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会通过负责供给的教育者,运用一定方法传递至作为获得者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教育者、教学方式以及受教育对象三个因素,只有上述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多边互动,才能够使学生产生获得感[2]。

要想真正发挥供给方法的作用,必须先明确供给内容,然后将学生的思想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对相应的方法进行运用。对于供给内容而言,获得感的高低与供给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身心需求之间存在正比例的关系,如果供给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然不会收获良好的效果,也不会使学生产生应有的获得感。

负责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师是连接供给者与获得者的中间环节,教师需要对思政教学的供给内容进行消化并且转化。真正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将供给内容、自身的学识能力、生活实践经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对于身为获得者的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会通过自身的行为、思维等,对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施加重要的影响。

只有真正遵循供给、中间环节与获得三者之间的规律,教师才能够真正将思政内容转化为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保证中间环节能够对三个层面的特征进行全面考虑,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并且通过教育活动所具备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接受供给内容并产生认同感。总而言之,学生所接受的思政教育能够产生获得感,主要在于上述三个环节能够紧密相连,同时发挥育人功能[3]。

(三)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空间维度

在被供给的内容传达至学生后,学生需要将“获得”真正转化为自身所具备的“获得感”,转化的过程取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出的空间。知识、感情、意志、行为就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础要素,知识、感情、意志、行为会对学生的获得感产生循序渐进的影响,而且所有要素之间能够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首先,将知识获得作为前提,并且运用准确的认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没有获得的获得感是不存在的,而且要想获得必须已经“有所得”,即已经获得知识。学生要想获得正向的获得感,必须先获得正确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引学生人生道路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形成关于是非、对错、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思政教育开展的基本要求是将正确的理论灵活、透彻、真实地进行讲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形成正确思想、优化行为习惯的基本知识内容,教师能够运用上述内容,促进学生产生正向情感以及认知,从而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将意志转化为获得感,要通过学习知识而激发的情感进行。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的情感体验,在接受正向情感体验之后,学生会对思政教育的内容产生信任、接纳、渴望等情感,否则学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内在需求是人们接纳思政教育的内生机制,而思政教育能够使人的思想得到更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动之以情”,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形成积极的态度体验。以物质获得、精神获得和实践获得作为获得感的主要来源,以此形成强烈的获得感[4]。

最后,知识、感情、意志必须通过行为得到落实。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通过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只有具备足够坚定、不屈不挠的意志,情感才能够被转化为信念以及信心,进而使人克服困难,在努力之后走向成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的根本保证。知识、感情、意志产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有要素转化成实际行动,而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感情、意志逐渐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其思想道德水平,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彰显学生的自我价值,就是思政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以及归宿。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获得感的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塑造与培养人,因此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升学生获得感[5]。首先,高校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明确掌握思政教育的特征以及本质,从而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需求的有机融合。其次,教师应选择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或者运用相关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之中。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际问题相关的内容,做到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与学生当前的发展路径相结合,将宏观社会之中的生活与微观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使思政教育内容逐渐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行为自觉。

(二)优化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运用教材内容,还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拓展,保证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接,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生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载体,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新媒体的运用,强化现有的教学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思政教育的本质。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教学语言,在讲课过程中做到“接地气”,让学生不再认为思政理论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变成能够使自身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宝贵经验。不仅如此,教师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站位,做到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建设思政教育网络,真正做到“网络育人”,优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体验,利用互动化、碎片化的教学方式来传授学习内容,最终在思政教育开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获得感[6]。

(三)通过全员育人增强学生思政共情能力

高校应当与社会范围内的其他力量一起共同建设“立德树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积极向上、讲究文明的社会风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模范人物案例开展典型教学。在高校内部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引导学生准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远离腐朽落后思想,产生正确的政治认同感以及思想道德认同感,进而在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获得感[7]。

高校还应当致力于构建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网络环境,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工作,从而真正使正能量得到弘扬,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學生也能够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学习思政内容。除此之外,高校应当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其原因是“家庭是人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会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以及思想道德水平。高校应当强化与学生家庭的交流,从而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政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裴红娟.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22-25.

[2] 李世黎,刘乐乐. 整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2):128-131.

[3] 胡菊华,梁思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机理的多维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8):136-140.

[4] 卫宁,孟翠艳.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体现及提升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67-69+73.

[5] 侯强. 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价值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20(23):33-35.

[6] 张守连,张星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心理机制和提升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85-87.

[7] 胡靖偲.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路径研究[J]. 青年与社会,2020(29):79-80.

(荐稿人:杨阳,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获得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