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路径的对比研究

2021-12-18 20:50盛晨许慧敏许新华梅斌李晓雪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中小学

盛晨 许慧敏 许新华 梅斌 李晓雪

摘要:文章旨在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路径开展对比研究,以促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路径的迭代进步。研究从该人群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当下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通过对现有的几种职前培养路径进行阐述和对比研究,提出解决建议。研究认为,当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路径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创新职前培养机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二是创新实践形式,促进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1-0281-03

由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强调,当下,教育信息化应“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当下我国在发展信息化技术的道路上位于世界前列,因此更重视对信息化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2]。基于当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位的嬗变,给信息化储备人才的培养者们提出了新的三级教学目标:以“增进信息意识提升数字素养”作为课程初级目标、以“促进计算思维培养编程能力”作为课程核心目标、以“体验技术实践实现技术创新”作为教育的高级目标[3]。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

1.1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死板地进行朗读式讲解和教授,而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场景很少,教学的收效甚微,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新生代的学生很难在此类教学手段下获得提升,同时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对教师的认可度也很低。

1.2教学水平偏低

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往往是被不重视的课程之一,而分配给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很大一部分也是非教学类的。因此,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太重视对课程的教学,也不注重平时对学科的持续性研习,造成教学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有职前培养路径

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后不难得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包括计算机工科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4];另一类是综合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工作。基于上述对信息技术教师人群的来源进行分类,现有的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职前培养路径可大致分为三种:

2.1计算机工科类专业培养路径

计算机工科专业目前普遍存在于我国许多工科类大专院校与大部分本科院校中,生源一般来自全国高考进行招收。此类专业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计算机专业技能进行安排,而忽略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

2.2计算机教育类专业培养路径

计算机教育专业一般在我国的师范类院校中才有开设,此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此类培养的人群也多来自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在该类培养路径中,教学内容以一级学科教育学下的教育技术学相关知识为主,强调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知识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会低于计算机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2.3综合师范类专业培养路径

综合师范专业是我国各师范院校的基础性专业,只要是师范类院校都会有所开设,它的培养对象被称为师范生。而师范生顾名思义在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上基本都是选择教育,它与以各个具体的学科而划分的师范类定向专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科培养,例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就属于典型的综合师范专业。

3三种职前培养路径的对比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群的构成、整体的培养现状以及现有的三种职前培养路径进行调查分析能够看出,由不同的培养路径培养出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上具有差异性,而这些差异反过来也会对他们从事教学工作造成影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在开篇就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而以上四点映射到教学中,同样也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专业知识层面的要素,信息社会责任则属于道德层面,说明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在信息技术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技能知识,由于本文中三种职前培养路径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同,三类人群在上述两点的掌握程度上各不相同。

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表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计算机工科类专业)培养核心课程,表2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计算机教育类专业)培养核心课程,表3为小学教育(本科综合师范类专业)培养核心课程。

由表1可以看出,作为计算机工科类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是以计算机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为导向,没有开设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课程,因为目前的计算机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领域相关人才,而并非教育领域,因此这类毕业生只在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方面具有深度的掌握而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几乎为零基础。

而表2显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有一门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是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之外,其他几门核心课程都来自教育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更是一门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教育性课程,由此可知计算机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包括计算机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全方位的训练,但相较于计算机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更注重于教育技术的学习,而对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虽有一定基础但不及后者,这也与本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计算机教育型而不是开发型的人才是分不开的。

综合师范专业,以表3反映的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都来自教育领域,但从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对比中不难发现,除了同样开设与教学法类似的课程与教学论之外,还额外开设了4门针对小学阶段的专题课程,因为他们教学的年龄段具有特殊性,所以对这类人群的培养是以受教育年龄层为导向的,诸如此类的专业还有学前教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类专业基本不开设针对具体学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能力上均不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综上,计算机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学科方面专业的理论技能知识,但却很少将这些与教育法紧密联系,同时因为没有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很难通过一己之力走上终身学习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计算机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并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有助于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使他们具备了以自身教学体系为建构基础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是在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模块,他们也需要在长期的自我发展中不断完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达到计算机工科专业毕业生的水准。而综合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注重的是全科培养,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还有所欠缺,他们的自主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培养的方式进行提升。

4关于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建议

4.1创新职前培养机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采用职前多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的模式,让培养对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基础教育[5]。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拥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限于应用开发、软件使用,还包括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该学科发展的速度较快,在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增加,导致知识内容相对零散,新内容如果没有及时内化并应用,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遗忘,因此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更应注重创新性和自主性课程的设置,并在多方协同培养的环境下,为受培养的人群提供良好的研习和科研平台,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

4.2创新实践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能力

完善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实践性知识能极大地巩固和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对实践形式的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专业的优势能够适应教育技术迅速发展,因此可以将新的教育技术融入实践形式中,如微课、慕课、直播课等都新兴起的教学形式,这些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各方还需基于对实践记录的分析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改善实践方案。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应借鉴一线前沿的教学案例进行创新,跳出课本的局限,与诸多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而不仅仅是老一套的照本宣科。

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推动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通过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几种现有职前培养路径的对比研究,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为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新型职前培养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远大目标[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5):11-22.

[2] 徐靖程.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5):4.

[3] 张进宝,姬凌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定位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5):108-114.

[4] 柳立言,陈宋平.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33-34+42.

[5] 杨晓宏,杨方琦.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94-101.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1-03-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廳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9D061);湖北师范大学校级教研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盛晨(1996—),男,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许慧敏(1998—),女,湖北美术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许新华(1968—),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师范大学教授,通讯作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计算机研究;梅斌(1976—),男,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晓雪,女,湖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中小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