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迪
摘要:一场打破教室空间的滑梯之旅呈现了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对空间的观察和探索,更是孩子对自然、游戏的向往。基于生态教育理念,在围绕“如何跨越窗户”这一真问题引发的持续深入探索中,我们以孩子“我想去窗外……”这一渴求为出发点,在幼儿与自然、环境、材料等的互動过程中为孩子的观察、比较、分析、反思、同伴合作等探究性学习能力搭建支架,基于孩子的已有经验促进思维的生长,使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无隙融合、与智慧发展相辅相成、与心智成长完美相契。
关键词:小班幼儿;真问题;自然成长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442
我园有一片小山坡,那里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青。孩子们玩在其中,也学在其中,以孩子特有的方式在这片草地上生长。他们每天在山坡上奔跑嬉闹,与自然亲密交互。小山坡上的每一物、每一景都是宝贵的资源,是游戏、课程生长的宝库。
一、初遇美景,孕育搭建滑梯的欲望
缘起:渴望有扇门
初夏时节,枝繁叶茂。教室落地窗外的景色五彩斑斓,孩子们希望能够随时走出这扇窗,在草坡上自由奔跑嬉戏,可是硬件设施限制了孩子的脚步。想要有扇门的想法在孩子心中萌发。
萌萌:“哇!好漂亮!”
优优:“要是有个门就好了,那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打开门出去玩。”
窗外的风景引起了孩子的思考探索的兴趣,但是逐渐从开一扇门的想法转移到了玻璃易碎危险的话题。为了引导幼儿撑开思路的空间,继续深入思考,于是我进行了追问:“我们没有门,但是有窗。能不能从窗户上想想办法呢?”
安然:“可以在窗户上造一座桥,我去城市广场的时候看到过的,有了桥就可以从上面跨过去了。”
分析:
1.看见对话背后的兴趣——“我们想要的”
孩子们对窗外景色的讨论背后隐藏着他们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想要打开这扇玻璃,释放天性。可是家长对他们的安全教育、老师对他们的常规要求,已在无形中否定他们想要打破界线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游戏,是幼儿最热爱的事,当教师看见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故事也才能发生。
2.引导幼儿解析已有经验——“我们知道的”
小班孩子认知、经验、能力都很有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习惯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更多的是求助于人。我们希望孩子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有时候“一句话”就会帮助孩子打开思路,从原有经验中找寻解决方法。如:教师的“我们没有门,但是有窗。能不能从窗户上想想办法?”让幼儿的思考路径从“打破”转换到“跨越”,这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其他孩子又在同伴的信息中联想到自己的经验(桥——楼梯——滑梯)。而当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追寻突破口时,孩子们就有可能“破窗而出”。
二、观察想象,丰富对滑梯的认知经验
决定要在窗边搭一座可以翻窗的滑滑梯后,孩子们开始对滑滑梯的形状、样式展开了讨论。
教师:“你们想要搭建一座什么样的滑梯呢?”
阳阳:“正方形的滑梯。”
优优:“我想要搭一座三角形的滑梯。”
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 受生活经验、建构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限制, 用搭建方法表征的事物往往是简单的、粗略的。一个简单的图形就包括了所有,缺乏细致观察、比较,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对滑梯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利用周围环境,支架幼儿细致观察——“我找到了……”
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表达、计划讨论等拓展经验。关于“怎样搭建滑梯”,首先需要孩子去做前调查研究,获得更丰富的认知经验。
1.收集滑梯,鼓励探索
2. 分析比较,发现秘密
小区、公园滑梯与幼儿园滑梯的相同处小区、公园滑梯与幼儿园滑梯的不同处
1.都要走上去才能滑下来2.都有滑下来的通道3.滑下来的通道都是斜的
4.都有很多条通道可以玩。
5.有可以站人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排队1.幼儿园的滑梯很大
2.幼儿园的滑滑梯有的要爬梯子才能上去
3.幼儿园的滑梯有的是木头做的,家里的是塑料的
根据观察比较,幼儿对滑梯的基本结构有初步的认知:有上下通道;滑道;可以等待的平台。
(二)利用绘本活动,以想象助力梦想——“哇,还可以这样溜滑梯”
想象的发展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搭建窗边滑梯需要孩子对“我想搭一座怎样的滑梯”有自己的想法,而这建立在孩子想象能力的基础上。小班孩子的想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我们希望利用绘本《咻!溜滑梯》,打破幼儿对滑梯的固有印象,撑开想象的空间。
绘本解读:溜滑梯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也许是享受那种飞翔的感觉。本书运用多变的视角、出乎意料地场景切换,让孩子的想象力在画面中自由奔驰!
三、多层面多路径,共助幼儿真探究真成长
(一)鼓励幼儿描述遇到的问题,发展观察分析技能
片段:初探滑梯——我们来试试
有了搭建滑梯的兴趣后,孩子们就想动手试试。行动先与思考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立马就搬来了户外的大型积木。
经过几次搭建后,孩子们原以为能顺利进行的滑梯一直没什么进展,大家的热情开始下降。看到孩子们的活动受限后,我与幼儿一起对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找寻解决办法。
教师:“我看到你们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可以和我说说吗?”
卡卡:“梯子太少了,不够。”“哦,看来需要更多的材料。”
优优:“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搭好。”“是吗?其他人有碰到同样的问题吗?”
安然:“我也是,梯子总是放不进去,摇摇晃晃的。”
柠檬:“木板太长了,我搬不动所以不知道怎么搭。”……
越来越多的孩子提出材料太重,不知道怎么才能翻过窗户搭好滑梯。
教师:“所以你们已经找到了影响滑梯搭建重要原因,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优优:“大家要一起来帮忙。”
伊伊:“我们可以去看一看哥哥姐姐是怎么搭的。”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鼓励幼儿识别并描述当前的情况,是教师在为幼儿提供观察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的机会。通过这样的过程,幼儿不仅会相信自己拥有观察者和分析者的技能,而且也是幼儿科学思维与推理能力发展的核心。很多时候,当幼儿自己将问题描述清楚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帮助幼儿进行梳理当前的问题,以便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给予幼儿时间思考解决方案,为深入探索蓄力
1.同伴模仿,习得新经验——哥哥姐姐好厉害
刚好遇上中二班的孩子想要在小山坡上造一个水上乐园,需要搭建一座能一直滑到小池塘里的滑梯,孩子们决定去看看哥哥姐姐是怎么做的。
和哥哥姐姐一起进行户外搭建活动后,孩子们学到了搭建新经验。再回教室后,按照哥哥姐姐的方法再次尝试,发现还是不行。
教师:“为什么还是不行?”
卡卡:“真的太重了,我们抬不上去。”
教师:“看来这是个很重要,影响你们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需要想办法来解决积木太重的问题了。”
安然:“要不换个轻一点,我们能搬动的吧。”
教师:“那你们觉得换什么比较好?”
孩子们七嘴八舌提了很多想法,最后决定先去幼儿园里找一找。
教师有进有退,当幼儿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需要站出来,帮助幼儿进行问题的梳理,并支持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旦方案提出,教师就需要退后,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方案的尝试和修改。
2.收集筛选,撑开思考空间——我们有办法
一次户外活动时间,阳阳跑过来告诉我们他有新发现,于是大家都跟随他来到感统室。
阳阳:“我突然看到这里的积木又大又轻,用来搭滑梯一定很合适!”
初初:“这个我们肯定搬得动。”
优优:“它摸上去滑滑的,不就是滑滑梯嘛。”
大家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新材料感到非常满意,立即决定把它们搬回教室。
但是在搭建中,孩子们突然发现软包积木的数量比较少。舟舟想到了把原本粘合在一起的积木分割开来,但尝试后发现没什么作用,高度并没有增加。
眼看着软包积木的想法又遇到了困难,站在一旁看同伴搭建的欣欣忽然说到:“你们看,我这个木箱子(美工区里的展示箱)特别大,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外面啦!”
大家都被欣欣的发现吸引过去,他们都爬上箱子往外看,觉得欣欣说的没错,站在箱子感觉高了很多。
优优:“要不我们把软包积木放在箱子上试试。”
优优的提议让大家觉得是个不错的方法,他们尝试把积木搭在木箱上面。但是上去后发现并不是很稳固。
阳阳:“要是这个箱子可以再大一些就好了,那样就是一个大平台了。”
蛋蛋:“大木箱我们操场上有呀,我们根本不可能搬的动。”
初初:“可以找我爸爸,他是健身教练,力气很大的。”
初初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可以请爸爸来帮忙。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会等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孩子;学会放手,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孩子。孩子蕴含的能力是无穷的。
(三)看见孩子的界限,基于幼儿现有水平提供支持
在孩子自主探究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确定:
1.幼儿是否已经尝试了自己解决问题?
2.幼儿是否不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教师则应根据幼儿面临的问题为其提供帮助。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丰富了认知也获得了新经验,但是想要搭建一座能跨越窗户的滑梯,对他们来说确实超乎了能力界限。于是,我将孩子搭建过程中遇到的想法、问题、想邀请爸爸来帮忙的提议与家长们进行了分享交流。大家认为小班孩子能有这样的探索精神难能可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我们的阳光爸爸助教团决定在六一节当天与孩子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梦想。
在和爸爸的搭建中,孩子们向爸爸介绍了想要搭一座多条通道、多种玩法的滑梯。并且把之前使用过的材料的优与劣根爸爸们进行了分享。爸爸们听了孩子的想法后与他们一起寻找材料、搭建滑梯,再根据孩子的要求将不同的材料重新组合,终于我们的滑梯搭建完成。
我们的启示
1.在行动中帮助幼儿构建思维方式
搭建“窗桥”过程中,一开始,孩子们缺少纪律性与目标性,把积木搬到教室后,就开始自顾自玩起来,反而忘了搬积木的初衷。这是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的特点决定的。当教师看到孩子的错误时,并没有直接指出孩子哪里错了,而是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流利地、清楚地进行表达分析,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单纯的关注材料到关注材料之间的组合再到人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我们会发现孩子点状的知识变成了线状的知识,线状的知识又变成了面状的知识,最后慢慢变成网络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支架,基于幼儿(我想知道……)在游戏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为出发点(我想去尝试的……),经历行、知、行三阶段,行为是循环往复的:行(原有经验在实践中的运用)、知(从“行”中所获得的实际经验进行反思、分析、综合……)、行(新经验在行动实践中的再次运用、体验)……
2.教师的丰富性决定孩子的可能性
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从整个活动来看,搭“窗桥”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核心难点在于如何产生“从窗口搭阶梯”这一灵感。这对教师思维的灵活性与反应度是一种考验。要跨越窗户搭滑梯,不管是从搭建水平要求还是孩子本身的身体力量要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都是天方夜谭。如果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孩子的可能性还没开始就已经被扼杀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点。如果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很可能导致孩子们搁置活动,本来很好的想法却不能执行。这也对教师的目标意识、责任意识,提出了要求。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孩子的未来多创造一些可能性。
后记
翻过窗户的滑滑梯,在真正搭建完成之前对小班幼儿似乎是一個梦。可孩子天生就是爱做梦的人。不会做梦的孩子,不会历经真正的成长。会做梦的孩子才会拥有想象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一群爱做梦的孩子在一起就特别需要一个为他们守护梦想秘密、供给梦想能量的梦精灵。
让我们守护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梦吧!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EB].幼儿教育杂志,2019.11
[2]锁孝雯.《聚焦儿童视角,支持探究式学习》[J].家教世界,2020.5
[3]沈芳雁.《幼儿探究式学习之支持策略初探——以微项目活动“果汁乐”为例》[J].求知导刊,2020.2
[4] 孙滔.《小班幼儿积木建构活动支持策略——以建构区“各种各样的房子”为例》[J].幸福家庭,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