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婷 邓涛
[摘 要] 如何在大学外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创新思维培养的一般理论,针对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联想力、想象力及记忆力,以大学德语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为例,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的创新思维训练活动,旨在探究如何在大学德语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外语学习课堂亟须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启发学生,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思维能力;大学德语课堂;教学案例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项目
[作者简介] 水 婷(1989—),女,上海人,文学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德语语言文学和教学法研究;邓 涛(1982—),男,山东莱州人,文学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100-05 [收稿日期] 2020-10-21
一、引言
人类历史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证明了人类强大的创造力,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人类智慧开辟出前所未有的盛大景况。库兹韦尔定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信息在以指数方式增长,但是在宏观的范式方面,我们依然在原地踏步;在精神思想方面,人类似乎又进入了一种新的迷惘状态。未来人类的脚步究竟会迈向何方,需要有远见和创新意识的人做出正确的决定。新社会需要新思维,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
自1998年何其莘等人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以来①已过了20余载,在具体落实外语人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依然成果寥寥。绝大多数关于大学外语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文章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层面(许冬梅[1] 2018),如教师应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问、发言,应运用多媒体(邵宏[2] 2017,于学英、张红[3] 2018),更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等。仅个别文章涉及较为具体的操作,如开展演讲、辩论比赛等(柴改英[4] 2010),极少有实际案例的陈述和分析。
作为一名大学德语专业的教师,笔者希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贯彻落实2018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外国语言文学类德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语专业本科学生,既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也应在日常教学中落实,绝不可轻视,乃至忽视。究竟什么是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可以被培养。如果可以,应如何在大学外语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
1.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该能力的人能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上“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陈工孟[5] 2016)并解决问题,其本质在于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并非只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张晓芒[6] (P41) 2008)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等。
2.是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据生理科学研究显示,大脑直到25岁才会完成基本的硬件连接。(Brownlee[7] 1999)大学生大多在该年龄段内(18~25岁),他们的大脑仍在发育阶段,具有較强的可塑性,而且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创造性思维,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有创造性的,只是在程度上有区分。“创新思维同任何一种思维方法一样,也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使得创新思维的意识、能力、技巧等,可以通过做一些专业的训练题来培养和提高。”(张晓芒[6] (P135) 2008)
3.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应当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大学德语教学为例,从对德语词汇音义形的联想认知,每一个德语语法点的灵活运用,到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解,再到讨论或辩论中自主见解的表达,及至独立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等,无不存在创新思维因子。然而,很多时候,无论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中,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在课堂中没有给予创新思维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茁壮成长。本文将根据创新思维培养的一般理论,针对大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联想力、想象力及记忆力,以大学德语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为例,设计并实践不同的创新思维训练活动,旨在探究如何在大学德语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大学德语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探究
(一)创造力培养:于无序中发现有序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数量庞大,有时甚至毫无头绪的信息时,人们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更有创意、更有效率的办事,需要学会将信息碎片以不同的方式拼凑起来,并学会评估,从中择优而用。这一发现和寻找的过程亦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即将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信息。针对大学德语专业初学者,为帮助其巩固已学德语词汇及表达,培养学生“于无序中发现有序”的创造性能力,设计并实施“词汇云”游戏活动。
活动1:词汇云游戏。(1)准备工作。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单词写出文本,打开网址https://www.jasondavies.com/wordcloud/生成“词汇云”图片,见图1。(2)课堂活动。每个学生获得一张“词汇云”彩图,2~3人一组,共同讨论图中零散、打乱的单词可以构成多少个句子。学生可自行添加标点符号,生成合理的句子。大约10分钟后,由每组学生大声朗读组成的句子,要求每组不能重复。最终一共15组,说出了以上文本中灰色部分的句子。(3)教学反思。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热情。学生在做报告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每组汇报的句子,记录的同时,询问所有人是否可以用德语这样表达,如此,学生的注意力便一直聚焦在学习内容上。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巩固练习,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德语的信心。
(二)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即“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张晓芒[6] (P50) 2008)实践证明,诗歌创作是一种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学生首先要进行“头脑风暴”,即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活动,以求在头脑中确定一个较为具体的“形象”,接着以该“形象”为中心点发散思维,探求多种可能性的结果。
活动2:“十一词诗”写作。(1)准备工作。首先介绍德语十一词诗Elfchen,这是一种仅由11个单词组成的五行短诗。每一行诗的特点如下:第一行:“怎样(形容词)?”或者“什么(名词)?”=1个单词。第二行:“这样的是什么?”或者“这是什么?”=2个单词。第三行:“这是在哪里?”或者“它做了什么?”=3个单词。第四行:“关于自己的一些内容”或者“关于那个名词进行解释”=4个单词。第五行:一个结束语=1个单词。以德语小学课本上的一首Elfchen为例,见图2。(2)课堂活动。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创作,利用目前为止所学的德语单词,写一首Elfchen,展示学生的创作文稿,见图3。(3)教学反思。参与该游戏的所有学生均为德语零基础,仅学了14课时的大一新生。在极其有限的德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储备下,学生们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写下了逻辑通顺、语意连贯、表达较为流畅的短诗。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语言运用练习,一方面学生学习德语的热情明显提升,毕竟创作出一首德语诗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在绞尽脑汁创作的过程中,也对已学的德语知识有了一番回顾和运用。由此可见,创意写作对于德语的教和学都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三)创新培养:联想思维训练
联想思维是通过某一事物的现象而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现象,从而启发出创新想法的思维方法,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空位联想。(张晓芒[6] (P89) 2008)在“写作接龙”游戏中,每一个学生都要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词汇线索去联想接下来该如何进行表述,以保证最终形成一首“形散神不散”的诗。实践表明,学生十分喜欢这类活动,因为创造的过程,即是最好的感知自我存在的时刻,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都获得了提升。
活动3:“写作接龙”游戏。(1)准备工作。将全班29个学生按照5排座位分为5组,平均每组5~7人。每组发一张彩色纸,每组自行挑选一个颜色。彩色纸事先被折了3次,共有6道折痕、8行。说明游戏规则: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要在彩色纸上写字,第一位同学任意写一个德语单词;同组第二位同学另起一行,根据第一个同学写的缩写单词联想写出3个德语单词(亦可用图画代替),写完后将第一行沿着折痕向后折起来,这样第三位同学就只能看到上一位同学写的3个单词;接着,第三位同学再根据前一位同學所写内容联想写出3个德语单词,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位同学写完为止。在游戏期间,同学间相互不可以打探,每人只能根据前一位同学所写或所画的内容联想写下新内容。(2)课堂活动。共5组,以第3组为例。(3)教学反思。参与该游戏的学生德语知识和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是很简单的内容,因为德语单词过长,学生会出现记忆错误。如一位同学将“Auf Wiedersehen!”(“再见!”)说成了“Auf Verzeihung!”(见图4)。尽管有表达错误,然而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游戏当中。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说,该游戏是很成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此外,本来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大家一起完成一个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故事,但是因为参与者德语水平有限,他们可以运用任何德语单词,甚至绘画图形续写故事,只要“形散神不散”,有内在关联即可。整个游戏持续约半个小时,20分钟用于学生写作,10分钟用于宣读结果和评判。课堂时间宝贵,该游戏耗时不少,但是游戏活跃了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德语词汇的认知,是值得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创新培养: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是对一种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方法。它包括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等。其中,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张晓芒[6] (P90) 2008)在该游戏中,学生根据情景表演要求,先为自己设置一个身份,进而再根据小组中他人的身份,以团队精神共同创造出一段情景。通过该游戏,学生不仅复习了语言知识,产出了新想法,其想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活动4:情景表演。该游戏实际由“相互认识”与“情景表演”两部分构成。(1)准备工作。第一布置教室。学生进入教室前,将教室里可移动的桌子垂直朝向黑板摆放,目的是为了让桌子两边坐的学生都能够看到讲台和黑板。然后根据班级人数(约32人),在教室中间摆放8张桌子,每张桌子两边配备两把椅子。给每张桌子编号(1~8)。第二引导学生进门。随机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带有1~8数字的扑克牌,根据扑克牌的四个花色,学生4人一组,共8组。(2)课堂活动。第一“相互认识”。首先,每个同学为自己设想一个身份,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来自哪儿及现居住地。然后,学生用德语相互询问对方的个人信息,并做记录。期间会用到之前学过的句型和单词,如“Wie hei?t du? Wie alt bist du? Woher kommst du? Was bist du von Beruf? Wo wohnst du?”该环节耗时约15分钟。之后,每组两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并向大家介绍同组成员。最终,每位同学都较好地完成了交流沟通、信息搜集及口头报告的各项任务,大约耗时10分钟。第二“情景表演”。首先,根据前一个游戏中每个人的身份,每个小组共同编写一段对话。要求设想一个场景,表述场景时要用到学过的知识。在讨论创作阶段,大家热情高涨,但此过程时间比较长,大约耗时15分钟。接着,学生在讲台上将写好的剧本表演出来。以其中一组的表演为例,一位学生扮演70岁“老太太”,住在养老院里,一位男同学扮演老太太的孙子,来养老院看望“老太太”。两名身着红色衣服的女同学则是义工,来给养老院的老人们送温暖。她们一位是教师,一位是翻译员。她们不认识老太太的孙子,于是在见面后相互介绍。(3)教学反思。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游戏案例。学生的参与度极高,从“情景表演”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们积极发挥了想象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且场景生动有趣,不仅十分生活化,还体现出了学生的创造力。无论是想象自己为某个角色,还是想象与他人共同相处在一个情景中,都需要大家借助以往所学的德语知识进行选择、重组,并用新的方式来表达。
(五)创新培养:记忆力训练
许冬梅[1](2018)认为关于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记忆力和想象力两方面。因为“经验是供给最佳创新的燃料”。只有提升记忆力,才能将经验熟记于脑,在需要时准确取用。下面设计的传话小游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尽管活动结果没有一组传话完全正确,但是经过这个小游戏,学生们都认识到了记忆准确的重要性,对于未来的德语学习十分有益。
活动5:传话小游戏。(1)准备工作。全班分为5组,每组6~7人,每组留一个成员在教室,其余学生则在教室外等候。留在教室里的学生要每人用德语写一个不少于6个单词的祈使句,然后背下这句话,传递给接下来进入教室的本小组的第二名成员,接着第二名小组成员传递给进入教室的第三个小组成员,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小组成员进入教室。由最后一名小组成员将听到的德语句子写在白板上。(2)课堂活动。进展较为顺利,由于是第一次做该游戏,学生们都很兴奋,尽管在等待进入教室时可能会有些无聊。按照教室中的自然座位顺序分组,每一排或是两排同学为一组,共5组,每组有6~7位同学不等。整个游戏大约持续20分钟。最终,没有一组传话是完全正确的,传话内容见图5。
实际上该游戏耗时颇多,但是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上课时间在晚上,为帮助学生消除一整天的学习疲劳,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语言学习的状态,因而进行了这个小游戏,活动效果较好。和之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有所提升。
四、结语
本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于培养德语专业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结合我国高校德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践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外语课堂上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外语学习课堂亟须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启发学生,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大学外语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仍未有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未形成体系,一是没有统的标准体系评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实施活动缺乏细化和定量反馈,实际操作很容易止于表面;二是教师缺乏相关的系统教育理念,即使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相应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但是因为没有形成理念体系,依然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创新人才。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反思和总结,才可能形成具有我国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笔者真诚地希望能够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冬梅.大學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9-22.
[2]邵宏.大学外语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J].海外英语,2017(9):67-68.
[3]于学英,张红.大学外语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8(4):203-204.
[4]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35):14-19.
[5]陈工孟.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25.
[6]张晓芒.创新思维方法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Brownlee.Inside the Teen Brain: Behavior can be Baffling When Young Minds are Taking Shape[J].U.S. News and World Report,1999,127(6):44-54.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College German Classes
SHUI Ting, DENG T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China)
Abstract: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is a problem worth thinking.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n view of students 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y, associative ability, imagination and memory, this pap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different kind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 German classes, to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nee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transmit knowledge, inspir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college German classes; teaching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