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将语文定义为“发起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科”。在现代高等教育活动中,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学习素养,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本文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指导活动为论述对象,在对语文授课的重要价值进行分析的同时,论述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一般方法,思考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可行手段。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20-03
【本文著录格式】杨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之道分析[J].课外语文,2021,20(31):20-22.
语文是带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与人文意识的教育学科,集中精力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感受潜藏在语文背后的文化素材,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技能上发生质的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未成年群体开展教育活动,相关教学任务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情感上理解幼儿,在行动上教育幼儿,对于学前教育工作来说,无论是当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从业,都离不开语文素养的综合支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完善育人计划,提高人才素质
高等教育说到底是一个对学习者的思维、情感与技能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当幼儿教育工作被列为国家教育的重点发展对象,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自然要被反复强调。在现有的学前教育活动中,以育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工作正在逐步成型,但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并不受重视。对于高等人才来说,语文是社会交际、文化传输、情感教育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科目,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与人文情感,是对个体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感的深层开发。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充满情感的方式接受学前教育工作,理解学前教育的深层内涵。语文教育学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认为,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功能、语言训练功能和品德训练功能要比他的‘识文断字’重要得多,是语文课教会了孩子们做人,教会了孩子们做事。”可以说,语文课程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源,更是学习素质的发源地。
(二)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宣传学前教育理论为主要的教学指导任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其必须以学生未来的从业、学前教育活动所提出的人才需求为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但结合既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前教育活动完全以理论教育为核心,文化类素材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较为少见。当文化素材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专业教学需求,新的人才培养问题便会暴露出来:首先是能力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有待提升,“词不达意”等问题依旧存在,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后,落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容易影响外界对于自身的评价。其次是教育问题。语文素养难落实代表着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不到位。在未来的幼儿教育管理活动中,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与优秀的自学素质,造成专业技能提升缓慢等问题,从而错失成长良机。而在语文素质的带动下,以语文教学为跳板,语文素材和文化活动开始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指导工作当中,促使学生在情感上、行为上与技能上做出转变。在语文教育的推动下,教学工作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与技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语文素养培养难题
(一)教师能力不足,语文素养难提升
教师的上限决定了学生的上限,只有当教师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与丰富的文化积累成果时,语文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得到落实。但受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指导体系,依靠教师的独立“奋斗”很難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当前的学前教育指导活动中,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表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针对性特点,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中并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成了“镜花水月”。加之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都没有强调语文素养的教育功能,教师并不会刻意强调语文素养的开发与培养工作,该方面的教学进度基本为零。部分教师虽然正在接受教学指导活动的培训,但培训内容多与如何搞好师生关系、如何落实专业授课等内容有关,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并不能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传统的授课、测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以讲课、测验为目的的专业课教学大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功利性特点,即使教师已经提出了课程教学任务,愿意对相关教学活动做出回应的学生依旧是少之又少。语文教育难到位,导致语文素养难成形,整体的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尽如人意。
(二)素质差异较大,语文素养难培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不难发现,其学习习惯不同,文化意识不同,对于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种客观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学生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语文教育指导活动,即使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也很难在未来的从业、育人活动中对相关语文素养进行应用。正视这种个体上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育,才能解决因教育力度不足、能力不足而引发的负面问题。近年来,教育政策的不断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到高等教育活动当中,但整体的素质差异较大,即使教师已经理解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但相关教学活动如何落实、从哪落实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教学活动整体教育质量偏低,学生无法积极整理语文知识,在教学指导活动中,与语文相关的元素虽然进入到了课堂,但在占用教学时间、增加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并不愿意主动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归纳分析。个体上的差异导致教师无法确定语文素质的培养计划,学生的不配合使得刚刚形成的语文素养毁于一旦。由此,频繁努力但不见成效的教学问题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更加常见。
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手段
(一)提高教师素质,在源头上解决教育难题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培养效果,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管理者,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进步、成长放在教育管理活动的第一位,优先考虑提升个人技能,利用空闲时间实现“富脑袋”,完成文化阅读、文化积累和情感培养等任务,让学生除专业技能教学之外,看见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教师。
教师应对课外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视野不能局限于专业课堂之内,而是要放眼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成长为第一要求,确定教学管理计划。在狠抓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可通过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化材料对自己进行教育,将相关内容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依靠教师的展示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以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情感意识的培养”这一话题为例,教师可结合语文知识开展情境模拟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教师扮演幼儿教育工作者,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向学生展出《弟子规》《三字经》等故事,帮助学生感受语文作品的文化魅力。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学生认为,这些作品是有情感、有韵律的,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由此主动对相关材料进行利用,重视语文教育素材。在随后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对相关语文教学材料进行讲解,但只讲解部分,将剩余的素材作为课后任务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教学材料制作模拟课,思考相关材料的应用方法。让学生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理解相关教学元素,通过模拟活动对教学素材进行应用,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语文技能,使其形成重视语文的良好素质。
(二)打破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开发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得不到培养,主要原因在于其并没有被纳入到当前的教学考核体系当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开发、培养完全以“自觉”为主要手段,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干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指导活动来说,既然证明了语文素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师就应该尝试适当发挥自身的强制力,结合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必须跳出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60分万岁”的敷衍态度,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对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活动的价值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重新落实语文教育指导工作。首先,可围绕幼儿教育专业课、语文课程两大元素构建专业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未来的从业需求。以下列情境问题为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你要对幼儿进行古诗词教育,你会选择哪些材料?学生对自己的文化积累水平进行反思,除了常见的《咏鹅》《静夜思》等基础教育材料之外,学生并不能给出具有宏大意境和丰富情感的语文素材,导致教学活动向着一般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一般”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使得学生从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等角度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语文素材,培养学生的远大目标与从业荣誉感,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能够激发教师的奉献精神。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主动改变当前的学习态度。在语文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语文素材进入到课堂当中,对学生的思想、能力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浅薄。而这种在文化上的自我评价,将会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导入语文素材,在资源上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交际技能、书面表达技能、文化积累水平等重要素质的集中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中,出色的语文素养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但对于学生来说,語文素养的培养需要语文学习活动的协助,面对幼儿教育专业所提出的学习要求,部分学生并不能及时参与到语文素养的培养、开发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只能被暂时搁置。
教师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活动中引入文化素材,让学生感受文化素材中的专业知识与文化情感,促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接受语文教育的指导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可要求学生独立准备自己喜欢的图书组建图书角,在图书角中准备名人故事、文化典故、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世界神话等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其表达能力、文化意识逐步提升。语文素材的导入与应用必须与时俱进,对于部分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方式向学生发送书评,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一切充满情感与文化韵味的素材都将成为开发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教师可结合学生喜欢的载体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发起语文活动,在行动中形成语文素养
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表现并应用语文知识的机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则学生培养自身语文素养的积极性将会进一步上升。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更要尝试引导学生“应用”,鼓励学生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通过现实中的活动表达出来,营造充满文化意味的学前教育课堂,让语文素养贯穿整个教育流程。
教师可针对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情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正确理解文化的意义与韵味。以主题活动为例,围绕中国传统文人的“文人风骨”,教师可开展以“风骨年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文章、绘画、视频等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如才高八斗的曹植、纵情山水的李白等,感受文人墨客身上的情感。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对联、古诗等,可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开展专业技能教学大赛,配合节日等要素,进行“创作对联”“写古诗”等活动,缩短学生与文化作品之间的距离。当教学活动不断深入,可围绕“世界文学”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将莎士比亚、尼采等优秀作家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放眼世界,感受情感,让学生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结语
语文素养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素质与教学活动的共同配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教师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指导体系,除强调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之外,更要配合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了解语文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学习、主动成长,理解语文教学的深层含义,从而逐步完成语文素养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春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策略[J].语文建设, 2017(17).
[2]袁雪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建议[J].中华辞赋, 2019(2).
[3]蒲庆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信息周刊, 2019(31).
[4]陈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1).
[5]马晓琴.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6(8).
作者简介:杨静,女,1988年生,江苏大丰人,教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