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乐 汪浏洋
摘 要 自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青年工作的论述中多次强调青年的时代责任,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提出青年需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要求。文章从探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影响,在对现阶段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希冀能够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有效开展提供思路,通过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公民观念和培养奉献担当精神,从实践层面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 志愿服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3.048
Research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 the Perspective of Volunteer Service
WANG Lele, WANG Liuy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t the core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youth's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imes in its discourse on youth work,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voluntary service, and requires youth to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edic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actical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on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voluntary services in the new era.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benefi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Volunteer services ar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to provide ideas, through voluntary services and other practical actions,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dedication and civic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volunteer servic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青年大学生普遍都存在较强的同理心和正义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文章从志愿服务这一个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据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思。目前,高校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课程教育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在理论方面有其特有的系统化学习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具有个性化发展特点。应该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多样、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习,通过行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一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将社会发展联系身边实际,通过参与志愿实践活动,感受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以及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志愿服务是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志愿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是搭建平台,实践学习同步。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担当意识和探索精神,能够更有效的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间接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将奉献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也体现出社会培育人才、人才回馈社会的培养目标。志愿服务倡导、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平台作用。
三是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志愿服务活动突破传统的理论学习教育模式,具有易参与、影响大等优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性比较强,大学生的兴趣更高,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故事、有榜样、有力量,潜移默化中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服务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在社会志愿活动参与中传播社会正能量。
四是砥砺奋斗,发扬艰苦精神。长期以来,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生力量,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社会服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和命运之间的重要联系。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志愿服务现状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9)》(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19)》)是由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的200余所成员高校共同完成,对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行评价。
调查报告来看,自2014年以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均在80分以上,数据较为稳定。社会责任感在调查的形成环节中分为认知和行动,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得分在近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良好,2018年为79.78分,首次低于80分,但是行动得分逐步提高。报告显示的总体情况比较乐观,新时代大学生还是值得信赖、可堪当重任。
2.2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20多年来,青年志愿者精神成为大学生们积极追求和崇尚的精神时尚之一。作为青年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变成最有活力和青春气息的那部分,为中国志愿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开展志愿活动的同时,也在向整个社会传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志愿服务参与人数多。2015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团中央的政策,共有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建立,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累计到2018年,有二十七万高校毕业生积极投入到西部计划中去。全国范围来看,共注册了6700多万的青年志愿者。与其他的志愿者相比,大学生数量占据优势,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庞大,综合素养较高,特有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去年年初疫情肆虐全国,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团中央组织、发动了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有8.5万志愿者参与到防疫宣传热线接听、社区人员登记排查、安检消毒、心理咨询等工作。新时代大学生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用行动践行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志愿服务参与热情高。大学生总体来说是积极且主动的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活动的原因主要有锻炼自己、奉献社会、增加学分、丰富课余时间等。虽然时间和精力有限,仍有超过90%的同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且反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收获和成长。
志愿服务涉及范围广。青年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实践基础,已初具较为完备的项目体系。目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涉及国内外,国内主要有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社会管理、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进博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青年志愿者当仁不让、无役不与,劳绩卓著。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展,在全社会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普及了志愿服务理念,青年志愿者的参与为志愿者团队锻炼和培养了骨干人才,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有效问卷181份。本次问卷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价值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对参加志愿活动的认知不够充分。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更趋于多元化。大学生认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可以锻炼自己,增加社會经验,其次参加志愿服务也是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增加第二课堂学分,或者是根据大学里需要参加志愿活动的要求的同学也占据较大比重。调查情况来看,参加3次及以上的只占20%左右,参加志愿活动缺乏持续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发展,缺少精神层次的高度认可,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考虑不够完善。
二是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载体,但实际上此方面的德育成果有限。现阶段,各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大都是由各校级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这种“运动式”的方式,虽然效率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二次参与的热情。上层注重宣传效果,很少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活动通常以拍照写新闻稿结束,使得活动出现形式化现象,缺少对活动的效果评价。
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高,但是偏好匹配度低,志愿活动项目相对单一,学校宣传、引导不够。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环境保护、大型赛事、社区建设、服务相关、扶孤助弱等,对于扶贫开发选择较少。首先,大学生担心自身能力欠缺,对于扶贫开发等项目知之甚少。另外,受活动宣传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更愿意选择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且大部分活动偏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如每年高校暑期支教活动参与情况远远好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
四是志愿活动相关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力支持,社会层面也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一定的认可。但是在对志愿者权益保障、经济保障以及法律方面并不完善。对于青年志愿者的认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反应志愿服务对于时间的占用有较大看法,这是志愿服务管理者需要去从组织和开展活动层面去改进。
4 解决思路
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立德树人教育。组织志愿活动,要突出德育的重要作用,重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发挥的积极效应。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总体上是积极正面的。在之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仍要坚持大局意识,避免活动的形式化和功利化。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吸引力,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活动结束后要反思总结,探索活动的德育作用,弥补不足。组织活动时,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发掘自身优势,使自己的技能特长得以发挥。
二是规范校级志愿服务组织并提高其运行效率。现阶段,社会整体的志愿服务体系总体趋于完善,而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选择参加学校组织和社团来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可以搭建与校外志愿组织的合作平台,发展多样化的志愿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时,在要求活动行为的基础上,结合志愿知识、志愿态度,帮助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另外,重视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特有的品牌活动,加以宣传和推广。
三是拓宽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青年志愿者行动要以“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领域,目前青年志愿服务已涵盖社会多方面领域,高校志愿组织也要做好活动组织和管理,创新志愿服务项目,明确志愿活动内容,将服务对象由小范围特殊群体向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层面转变,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做出贡献。同时,还需组织专业相关类志愿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激发参与的热情。
四是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连续性和持久性。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志愿者觉得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时间的冲突。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等其他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冲突,导致他们不能持续地参加志愿服务。所以,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进行更加明确的管理分工,从而提高参与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事业的谆谆嘱托。新时代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事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努力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生力量。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基于志愿服务视角下‘0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2020SJB0098)
注释
① 中国青年报:《着力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参考文献
[1] 郝学武.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23):64-64.
[2] 刘俊彦.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20(1):25-31.
[3] 认云丽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对策及意义[J].现代交际,2020(7):22-23.
[4] 胡圣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69-70.
[5] 郝学武.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J].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9(16):81-82.
[6] 何晓梅.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