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琛莉
编者按: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以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文件要求,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
如何合理安排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本刊特邀济南、杭州、绍兴三地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展开联合教研,以阅读、写字、口语交际等主要内容,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不同层面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以来为基础教育界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有三个矛盾仍尤为突出。其一,学习环境不适——课堂学习太煎熬。小学环境与幼儿园截然不同,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坐在课堂里的每一节课,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都是煎熬。显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小学的生活,爱上学校、同学与老师才是幼小衔接的第一步。其二,学习方式不适——40分钟太漫长。刚入学,孩子们就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认真倾听、有序发言、规范书写、投入朗读。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而言,显得太过于漫长。如何在适应期,较快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小衔接的核心。其三,学习内容不适——语文知识太枯燥。40分钟里,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知识点要落实,还得完成规范书写等作业,这些学习任务让刚入学的儿童喘不过气。加之还有一批已经接触过拼音、会认很多字的孩子,会对课堂上重复学习的知识感到乏味,以上种种现象让很多孩子对于语文学习望而生“厌”,显然,爱上语文和阅读才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
如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行之有效的策略,在适应期寻求一种更好的学习路径和课堂模式来实现突围?笔者进行了“520”课堂新样态的变革与尝试。
一、“520”课堂的基本构建
笔者对传统的40分钟课堂进行了时间上的改革:将课堂教学时间分割成三部分,即5+2+10,共17分钟左右,从而进行课堂的节奏调控与学习内容的调整。
“5”用于学生个体的展示,以学生的互动交流为主,一般在课始呈现,动静结合。5分钟这一时长的选定,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效能、内容而确定的。小于5分钟,则活动不够充分,大于5分钟就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与进度。
“2”是游戏活动时间,一般穿插在课中15~20分钟时开展,以全体师生一同活动为主。
“10”是用于学生学习写字、做作业、阅读的时间,一般在课末,以静为主。在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印发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就提出“每节课书面练习时间不少于8分钟”。充分利用好8~10分钟,让学生学会写字,学会静心阅读,同时也从一年级起便实实在在落实减负,安安静静享受阅读时间。
二、“520”课堂新样态的实施路径
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教师不仅要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走好学习阶段的第一步。
1.课前5分钟“展示台”,搭建互动交往的展示舞台
课前5分钟的活动内容选定是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的。从易到难,由个人到小组活动,从课外阅读到课内拓展的衔接。从敢说话、会说话到会说完整的话,利用“展示台”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非常敏感,独自进入新环境中会感到拘谨和害怕,会感到无比的新鲜,也期待得到他人的赞同与肯定。为此,语文课堂的“5分鐘展示台”就为学生熟悉彼此,以及培养表达、倾听能力搭建了一个小舞台(如下表)。
每节课课始的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5分钟,让课堂上“响”起来,给他们“300秒”,让他们大胆地展示自我,勇敢自信地说,踏踏实实地学,以动开始,动静相互转化,让一年级的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爱上学校里的老师与同学。
在这个5分钟里,教师的“引导”尤为关键。
要“引导”学生会说。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上如何“说”,需要教师教,但在这个第一次才艺小舞台展示中,教师不要有太多的要求,首先要教给学生用多大的音量发言与表演,能大大方方站到讲台前说,就是成功。
要“引导”学生会听。如何听?听有什么要求?人坐正,手放平,脚要稳,眼要盯。听时不插嘴,听后要鼓掌,还能记得小朋友说的是什么。这些细节,教师要细致地落实,更要鼓励能做到的小朋友。
要“引导”学生会评。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但都喜欢听表扬的话,而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引导他们正面评价,找到上台发言和表演的小朋友的优点,发现亮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小问题。教会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更愿意表现自我,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2.课中2分钟“课中操”,调整张弛有度的学习节奏
课中2分钟的活动时间,我们简称“课中操”。据研究表明,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15分钟,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在课中穿插2分钟左右的放松活动,既让他们得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放松,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内容以放松为主的身体活动操,有学习课堂常规的儿歌,有巩固拼音学习的儿歌,有与识字相契合的儿歌。课中操的内容以朗朗上口、简单有趣、便于手脚活动和放松为主。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呈现兴奋状态,也极易疲劳和散乱。教师在发现学生散乱、效率低下时,可以穿插进行课中操来放松,可以穿插“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调整,从而把握好“张”的密度,调节“驰”的章法,以达到课堂状态的饱满。课中操活动环节,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但在活动中,教师要从三方面进行穿插设计。
首先,在剛入学的拼音学习阶段,课中操的内容最好是将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相融合,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中操。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见行动。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好儿童。”
其次,能将生字、课文内容与课中操相结合。低年级儿童的识字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他们会模糊记忆,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复现,如果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识字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把课文中的生字编成儿歌,以课中操的形式出现,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即便是到了二年级,将生字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依旧很受学生欢迎。如《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编写儿歌:“大自然,秘诀多。大太阳,是向导;它在南,影在北。北极星,北方挂;认清它,不乱闯。阴雨天,看大树;叶稠南,叶稀北。若迷路,别慌张;细观察,辨方向。”
最后,要有及时正向的评价。无论是随文识字做游戏,还是与教师互动游戏,这些活动都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课中操,都需要教师及时反馈,如:“某某的动作特别漂亮”“第二小组的声音最为响亮”“某某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等等。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能起到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游戏与教学相互融合,也能创造出更为生动而又高效的课堂。
3.课末10分钟“静心室”,营造动静相生的课堂氛围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而言,课末的10分钟往往是他们精力最不集中的时间段。此时的静心时间,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方式和状态,主要用于练字、作业与阅读。此刻集中时间的“静”,对于学生而言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动”。此时的10分钟左右,可以一直呈现“静”的状态,也可以是动静结合的状态,既能调整课堂的节奏,又能更好地促进学习状态的生发。
大部分刚入学的小朋友的肌肉还未发育完全,而写字需要较长时间,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其写字姿势、规范书写等做非常细致的指导。从刚入学拼音的书写到课堂作业本的完成,以及穿插着静心阅读时间,每节课8~10分钟时间的实践是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保障,更是对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落实。
课末以“静”为主,“动”为辅。学生最初学习的是拼音的书写,教师可以先讲解,带领学生观察、书空,然后学生可以学着教师的样子认真书写拼音、汉字。此时的静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他们今后养成认真书写习惯的保障。在书写拼音和汉字的过程中,正确的握笔方式、写字姿势和对拼音与生字的笔顺的正确书写非常重要。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头正肩平身直足安”,此时,需要教师不断地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纠正每一个书写错误或者不到位的动作。这个时间段,需要的是大量的实践,穿插少量的讲评、交流、反馈,争取让学生不仅能安安静静地写,更能在评改之后学会一个比一个写得好。“静”的氛围营造,是书写质量的首要保证,“静”的时间长度,是书写习惯养成的基本条件。
课末,也可以只是“安静地听”。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或听APP里的故事。在静心时间里,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变得无限广大。安静地听故事,对于已经学习了30分钟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放松和调整。而在听之前或者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倾听的效率。
当然,这里的10分钟“静心”时间,可以割裂成若干次,还可以前置或者穿插在课堂教学需要的时机。
课末的“静”,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今后能自如地“动”。入学适应期的“静”,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学生学会全神贯注地关注一件事。唯有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中,当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开后,学生才会收放自如自主地学,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中凸显主体地位。
三、“520”课堂新样态实施的意义与成效
1.“520”语文课堂变革的意义
“520”课堂结构的变化,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也相对更低。教师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将40分钟的语文课堂划分成“5+2+10”分钟,以“微活动+微课”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更有效地学习。而教学内容的穿插,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适当改变语文课堂结构,以多个N的时间分割,设计各种游戏式、语言展示类活动。节奏的更替变化,使学生更愿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渐入佳境,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520”语文课堂实施的成效
“520”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更有效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对学习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随之改变,把大量的分析讲解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说,让学生练,让学生写。立与破,会让学习更有深度。在起始阶段,对课堂进行这样的变革,实则是一种破。立是遵循教学的内容本身、主旨,而破是一种解构,教师需要对主题、语言、思维学习进行重整后再呈现。
“520”课堂新样态的实施,在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方面,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能初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的基本能力,获取“爱学”“真学”“真会”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