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艳 徐承芸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学写生字“墨、染”。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4.续写《溪边》,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了解水墨画
1.爱画画的同学请举手,有画国画的吗?介绍水墨画:由水和墨调配成深浅不同的墨色所画出的画称为水墨画。欣赏水墨画视频。
2.板书课题。学习“墨”字。“墨”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生字,你可以根据它的字形猜猜它的意思吗?古人以磨石炭为墨,石炭就是黑色的。
3.学写“墨”。
(1)师范写并讲解写字要领:
四点最宽,左右点大,中间点小。
(2)生练习。
(3)评讲后再写一写。
4.童年的水墨画里会画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以一段水墨画的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了直觀的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诗歌,纠正读音:
1. 默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画个问号。
2. 本文是诗歌,多读几遍,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试着朗读,看看是不是有的问题读着读着就解决了,读后与同桌交流。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4.我看见同学们的书上还有
一些小问号没有解决,怎么办呢?(出示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
(1)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2)结合生活经验,我理解了《剃头大师》里“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原来是在写小孩子们的样子。
(4)理解难懂的句子,还可以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
5.指名读一读,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6.同桌交流讨论,试试用上这些方法解决刚刚画出的小问号。
7.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预设:
(1)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笑声怎么会在草地上蹦跳?
(3)“水葫芦”是什么?
(4)“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难懂的句子,再将“交流平台”中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并让学生试着用上这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提问并解决问题,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注诗题,了解组诗:
1.(板书诗题)读一读这三首诗的题目,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2.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3. 这三首诗的题目都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写的都是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主题是相同的,这些诗放在一起,就称为组诗。
4. 三首诗就是三幅画,再读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组诗,我通过让学生找三首诗的共同点,引出了“组诗”的概念,让学生对组诗有所了解。创作诗歌离不开想象,阅读诗歌也离不开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也为接下来精读《溪边》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溪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溪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出示一幅风景画,说一说,你想象的《溪边》的图画和这幅画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要在这幅图上添加哪些景物?
3.指名朗读《溪边》,并回答问题。
4.指名板书景物词语,学生板书后教师提问:这些表示景物的词语放在哪个位置合适?
5.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重新调整板书。
6. 配乐范读,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会用什么字呢?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预设1:“绿”,诗中出现了好几个“绿”,读诗时,想象到的画面也是一片绿色。
预设2:“静”,从“绿玉带”“平静”“立着红蜻蜓”这些句子中都能感受到那份宁静。
预设3:“美”,绿的垂柳,绿的溪水,红的蜻蜓,诗中的这幅画色彩很美。
预设4:“乐”,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仿佛看到了钓鱼的孩子钓上鱼儿时欢乐的场景,能感受到画面中洋溢着的快乐。
7.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么美的画,我们要把它留在心里,听着美美的音乐,男女生分别配乐朗读,全班配乐朗读。
8.谁来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在精读《溪边》这首诗时,我设计了以给画添景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中,融合了这几项内容:1.将诗句想象成画面,这是建立在对诗句已经理解的基础上的。因为前面给足了学生提问的时间,所以他们理解了诗意,在完成任务时也不再觉得困难;2.将生字词的学习融入其中,学生在添加景物时是要写出来的,这些汉字中有些就是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
3.让学
生安排所添加的景物至合适的位置,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理清诗人写作的顺序,为学生即将要完成的背诵任务做铺垫。让学生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联系诗句说说理由,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沉潜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配乐朗读,先是教师范读,然后是男女生分组读,最后是齐读,这一次次的配乐读,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并能以声传情,通过朗读表现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
四、仿写诗歌,推荐阅读
1.在诗人张继楼的笔下,溪边垂柳依依,山溪如同綠玉带,红蜻蜓栖息在钓竿上,突然上钩的鱼儿打破了眼前的平静,笑声和鱼儿都在草地上蹦跳着。回忆一下,你曾在溪边、海边等地方见过怎样的美景?度过怎样的快乐时光?试着模仿《溪边》写一首小诗。
2. 《童年的水墨画》选自张继楼的《写给孩子的诗》。《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共六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童年的生活就是一幅幅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上》和《林中》。
(仿写诗歌环节的设计在课堂上没能当堂完成。我从自己班里学生仿写的诗歌中选了几首分享如下。)
山间小溪
周子游
当山冈还在冬眠时
山溪醒来了
融化的溪水潺潺
在山谷中回响
把春天来临的消息传到四方
唤绿了树木和山冈
溪水静静流淌
白天滑行着白云
夜晚落满了星星
游溪
张瑶真
溪水是山的化妆镜
山在镜中扭出各种姿态
我乘着竹筏在溪中游
鱼儿追着竹筏和我同游
我在竹筏上看鱼儿
鱼儿在水中看着我
竹筏在水中一抖
我吓了一跳
鱼儿也吓了一跳
溪边
刘翊洲
我在公园的溪边
爬上一棵树
我在树上望着远方
那是水的梦想开启的地方
也是它们
最终回归的地方
小溪
徐嘉忆
小溪平静地远走他乡
脚下踩着千万次走过的鹅卵石
小溪的两岸
诗人吟诵着赞美的诗句
请小溪带往远方的海洋
扑腾——
一条鱼腾空而起
准备探索新的世界
正像小溪一样
读着上面的几首小诗,你或许能从中找到课文中《溪边》的一些碎影,虽是仿作,学生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那条“溪”,这又何尝不是用写诗的方式与诗人对话呢。
教学评析
这堂课教师素质较高,师生平等交流,课堂节奏舒缓自然,教学设计平实中见智慧。学生自己提问环节,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借助“交流平台”的内容梳理理解句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建议在学生初步运用方法解决部分问题后,教师不要继续追问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问题集中提出,也许会给初学诗歌的学生带来恐惧感,建议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留着,在后续的精读课文中再行理解。儿童诗教学,应以学生朗读为基,读出画境,读出诗境,读出心境。建议在精读《溪边》诗歌时,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想象,从中品味生活之趣,诗歌之趣。仿写诗作,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第一课时仿写设计还不成熟,可以放在三首诗歌学完后再行尝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