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林 慧,张夏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2)
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损,使血液在脑内聚集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呕吐、头痛及意识出现障碍等[1]。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高,预后差,死亡率更高[2]。临床常采用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该术式能够对患者颅脑血肿进行有效清除,促进神经系统恢复[3]。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苏醒时间过长情况。临床实践表明,对脑血肿清除术后仍持续昏迷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可加快其苏醒[4]。为找到临床效果理想的护理方案,本研究选取本院115例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脑功能促醒联合多感官促醒干预作用效果。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5]中脑出血相关标准;(2)术后出现昏迷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分;(3)术后生命体征平稳;(4)患者家属知悉、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2)合并血管畸形及动脉瘤者;(3)双侧瞳孔散大固定者。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57例)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40~70岁,平均(51.26±2.06)岁;出血量54~169 mL,平均(112.45±20.12)mL,入院时GCS平均评分为(5.08±1.15)分。观察组(n=58例)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41~68岁,平均(50.82±2.14)岁;出血量53~166 mL,平均(111.97±20.28)mL,入院时GCS平均评分为(5.17±1.06)分。两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及入院时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皮肤、口腔、呼吸道、眼部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功能促醒干预:(1)触觉刺激。使用生理盐水环形擦拭面部、眼部,轻柔按摩太阳穴,并使用毛刷在手掌、脚掌等部位施以刺激,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深压、轻触、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等方式改变刺激程度,每次持续5 min。(2)电流刺激。在患者枕部、额部处放置电极,用间断感应电流刺激神经相关兴奋点、穴位,持续5 s,随后改用直流电刺激5 s,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 min。1周后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结果,评估脑血肿情况,若改善情况不佳,可增加为1 d 3次,每次1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感官促醒干预:(1)听觉促醒。分别于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选择轻柔音乐让患者戴上耳机欣赏,同时在合适时段为患者播放电台广播,耳机音乐与广播交替刺激患者听觉神经。(2)视觉促醒。护理人员于每晚18时及22时各开关灯2 min,交替进行,每次30 s;中午及下午分别对患者瞳孔进行手电筒照射2 min,照射30 s,休息30 s,交替进行。(3)嗅觉促醒。将0.8 g香精油混入120 mL蒸馏水中,混合均匀,置于无菌纱布中,将纱布放于患者额部,以刺激患者嗅觉系统,1 d 1次,每次30 s。(4)运动促醒。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对患者身体进行简单按摩,定期翻身、叩背,活动手脚肢体,动作轻柔,重点刺激出现痉挛关节,每天早晚各1次。(5)语言促醒。护理人员可以每天对患者进行语言沟通,语气要轻柔温和,保持亲切,对患者进行语言鼓励及关心,同时引导其家属用乐观、温和语言激励患者。
1.2.2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周后昏迷情况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GCS[6]对患者昏迷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肢体反应、语言反应、睁眼反应3方面,分值3~15分,得分越高表明昏迷情况越轻;采用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FS)[7]对患者躯体功能进行评估,包括依赖程度、知晓程度、认知能力、决心程度、疾病生理适应度及社会心理程度6方面内容,分值0~30分,得分越低表明生理状况越好。(2)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苏醒标准为患者听觉、触觉、视觉等出现最小意识状态(对自身及周围环境有限但清晰的感知)。(3)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1个月后,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评估患者满意度,评分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操作规范性、对住院环境满意情况、对责任护士熟悉情况、对生活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每个项目20分,共100分,评分使用3级制度,不满意为3分,一般满意为6分,满意为10分。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GCS、DF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GCS、DF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两组DFS评分均降低,GC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GCS、DF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苏醒情况及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且平均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苏醒情况及时间比较
2.3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9.6±3.0)分,高于对照组的(81.5±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治疗重症脑出血常用方法为颅脑血肿清除术,其可以对患者颅脑内血肿进行快速、有效清除,进而减轻血肿周围正常组织压力,促进病情改善[8-10]。但对于重症脑出血昏迷患者行该术士后所需复苏时间仍较长,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同时长期昏迷状况,患者身体状况得不到好的改善,极易并发多种病症[11]。因此,减少重症脑出血患者术后昏迷时间是临床工作者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
既往研究显示,人体脑组织有很好的可重塑性,包括其结构及功能,通过外加刺激可以使脑内重新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以此可以对已损伤神经进行修复,且大脑皮层觉醒有助于增强病灶代偿机制,重建脑组织侧支循环,提高脑皮层兴奋[12]。故术后护理方案中对大脑皮层外加刺激,可以帮助脑组织重建,促进患者快速苏醒。脑功能促醒护理方式是通过感觉、电流刺激,来促进脑神经元恢复,对脑出血昏迷患者恢复有很好效果,但对部分重症昏迷患者效果并不理想[13]。而多感官促醒护理是从患者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感官入手进行外加刺激,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将脑功能促醒联合多感官促醒干预应用于脑出血昏迷患者中,结果显示,干预1周后观察组GCS、DF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平均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较短。表明两种方案联用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苏醒情况改善有着显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意识复苏,有助于康复。原因在于从患者的听觉、触觉、视觉、运动等多感官进行促醒刺激,可以多方面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增强其处理信息能力,提高神经元兴奋,重塑神经系统,促进患者意识、功能恢复。通过语言刺激,加强听神经冲动,使大脑皮层与听觉神经元轴突联系加强;光线改变刺激视神经兴奋,提高中枢神经张力,降低苏醒阈值;触觉刺激则进一步提高脑干网状结构的反射功能,加快重塑神经环开合,对患者大脑皮层重塑均有很好帮助[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9.6±3.0)分,高于对照组的(81.5±3.9)分,提示脑功能促醒联合多感官促醒干预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脑功能促醒联合多感官促醒干预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作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