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015-01
摘 要 本研究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干预实验,以了解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包括体育动机及需求、行为、竞赛、体育课等,并提出体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关键词 体育生活方式 大学生 干预策略
一、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一)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1.丰富教学内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体育兴趣,坚持健身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现共计21门课程供学生任选,同时将“一拳一长跑”作为每名学生体育课必修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需求。
2.创新教学方法,由单一的指导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错,转变为指导法与练习法相结合,通过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教考分离,统一考试,增强了考试的客观性。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
(二)积极开展群体活动,提升体育活动氛围
通过健身运动、体育竞赛、体育讲座、体育展示、体育培训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与组织,调动和激发学生乐学、乐练的热情,从而营造体育校园文化,促进了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强体育代表队建设
我校成立篮球、足球、健美操、啦啦操、田径、板球、乒乓球、羽毛球、定向越野、网球等10支学生体育代表队,并坚持常年不间断科学训练。我校创新训练方法、手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通过阳光体育竞赛的开展,以比赛促进练习、以练习提高兴趣、以兴趣带动学习,这样不仅极大地促进体育代表队成绩的提高,同时提升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加强制度管理,促进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教务处制定体育课外培养学分、体育校选课,学生处制定早操管理办法制度,课外体育锻炼考核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执行,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的基础,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五)建立体育信息共享平台
利用广播、电子大屏幕、数字校园网、微信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设备,向学生及时传达学校的体育新闻、体育动态、代表队比赛的时间、地点和比赛成绩,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学校体育方面的一切信息。同时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平台,以此使学校和教师掌握每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针对学生出现的体质健康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二、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干预成果
成果从多个视角对高校课外体育机制以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创新了合作运行机制,构筑了合作平台,完善了政策与制度,填补了我省高校课外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空白。学校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作为战略抓手和工作主线,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了新的教育开放格局,通过多层次精品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活动的举办,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社团和体育代表队建设,使三者互相作用、有机的结合,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群体活动为依托、代表队建设为纽带的一体化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共同增强辽宁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1.课内注重夯实基础,注重方法和意识的培养。通过开设体育基础课,要求使每名学生都能掌握一套拳,并养成长跑的良好习惯。通过选项课教学,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练习的兴趣。
2.建立课外体育锻炼考核制度,课外体育锻炼考核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执行,提升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水平。两年来,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体育工作体系。
(二)以赛促练,提升体育代表队水平
学校组建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羽毛球队、田径队、街舞队、啦啦操队、板球队等多支学生体育代表队,这些代表队为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校内举办各项体育赛事,校外进行各种比赛,随着“以赛促练”的进一步推广,校内教学结合社会实践,使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取更大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干预策略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增强了体育意识,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了大学生体质。该成果具有效果突出、受益面广等特点,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很高的推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玲.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科技资讯,2018,16(02):203-204.
[2]吴立强.普通高校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构建[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