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辉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53-01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及意志培养,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展开研究,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意志培养的实施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意志培养
一、初中体育教学品德教育的措施
(一)在授课内容中的渗透
要想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对运动的动作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发挥出自身的示范性作用,最后让学生对熟悉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在学习体育运动动作時,教师要让学生对动作的要领予以高度了解,然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更为规范化,并为其思想品德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体育项目的开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1],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些动作难度较大,让学生组队学习这一方式非常适用,旨在使互助、友爱精神实现顺利渗透。
(二)在授课过程中的渗透
一般来说,室外为体育课的重要开设场所,其自由性特点显著,所以在体育课进行时与室内上课的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应提高对课堂纪律性的高度重视,使学生时时刻刻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明确规定体育课的活动范围,并对体育课堂上的休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在下课后也要及时归位使用的运动器材。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将品德教育的影响力展现出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德育资源不容忽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德育质量。其中,应加强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以此来将德育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体育运动规则有所了解,而且还可以使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四)发挥出榜样性的作用
在与学生互动时,体育教师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并行为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引导,形成对其他学生的榜样作用,使不同学生之间做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品格修养,实现优势互补。此外,教师也要详细讲述体育中隐藏的竞技精神,如优秀体育运动员事迹,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故事的了解,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建设作用。
二、初中体育教学意志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为了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比赛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借助比赛的方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创造有利条件。在学生参与体育比赛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一般来说,在比赛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在比赛中全力奋战,进而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相比于体育比赛,游戏的竞争性并不大,所以通过游戏方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形成愉悦氛围。
(二)合理安排体育项目
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身体部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不同的锻炼强度,也有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基于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应对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如体育项目应符合团体合作的要求,以此来使学生养成优秀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完成运动时会进一步领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不怕困难、勇敢直前的思想品质,从而实现意志力培养目标。
(三)注重耐力项目训练
在培养学生顽强意志方面,耐力项目训练非常重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诸多项目极容易消耗掉学生的体力,而这对于学生耐力和毅力的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基于耐力训练项目积极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赋予体育学科全新的生命力。例如,在1000米跑步训练中,如果路程过半,极容易消耗诸多学生的耐力。基于此,教师应一边慢跑一边鼓舞学生,在挖掘潜力的同时不断赶超,并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身体潜能,将自身的惰性战胜完全,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类似的耐力训练的精神支撑匮乏,很难见到最后的“曙光”。所以在高强度体育训练中,应基于思想与心理视角对学生加以鼓励,在不断超越自我过程中,使顽强的意志力得到有效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发挥出优秀学生的典型作用,基于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形成强有力的引导性和激励性作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四)借助外部条件进行培养
由于室外为体育课的主要开设场所。所以在授课时,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难以避免,所以应合理运用这些外部条件。例如,面对严寒或酷暑等天气的出现,可以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虽然上课场地较不理想,但是教师也要让努力克服,争取在艰难的环境保证训练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此外,由于一些运动器材学习难度较高,教师也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不轻易放弃和努力到底,从而使学生意志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锋.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1):192.
[2]辛永林,赵闻,吴晓花.体育: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