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积淀着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赓续的“根”与“魂”,是广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丰厚沃土。
教育工作者只有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逻辑,深入开展富有成效的修身明德、关爱社会和家国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有中国心、民族魂的时代新人。
一、修身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征。以“反求诸己”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明,其结构和层次遵循的是“由‘修身明德起始,进而上‘齐家之层楼,再进而入‘治国平天下之境界”的逐级升华规律,借此形成了“讲求内在追求与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相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身明德不仅是中华文化生成的起始点,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安身立命的根基。为修身明德,历代大家纷纷著书立说,躬身践行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修己、克己、慎独”,孟子崇尚“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朱熹笃行“涵养、致知、力行”,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及至基层社会,人们或作族规家训,或制乡规民约,大力崇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留下了《弟子规》《颜氏家训》《诫子书》《吕氏乡约》《曾国藩家书》《同里公约》等传世之作。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不推崇修身之法、明德之道,以期为人生发展、事业成功奠定根基。因此,开展修身明德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先立德、做人先修身,是很有必要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尊德性”和“道问学”的黄金时期。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修身明德因子,教育和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成长为品行端正、修养良好的时代新人。
二、关爱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关爱他人和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不仅要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更要以“恕”来宽待他人、善待他人。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推及万物之爱。墨子则提出“兼爱”理念,认为关爱他人不能有亲疏之分、远近之别、等级之差,要“爱人若爱其身”。无论是“仁爱”思想,还是“兼爱”理念,都闪现着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性光辉。
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孜孜不倦地践行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高尚精神,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增辉。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等有见识的君主广施仁政,精心治国,使天下归心、国泰民安;屈原、杜甫、范仲淹、谭嗣同等仁人志士,心怀苍生社稷,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在基层社会,“乐善好施、济困助学、悬壶济世、赈灾救民、尊老爱幼”的乡贤文化和相关传说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无不影响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因此,开展好关爱社会教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
“爱人利物之谓仁。”广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成长关键阶段,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仁而爱人的思想和精神,对学生教育之、熏陶之、涵化之,才能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长为心中有大爱、行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关联、家国同构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修身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论。“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共为一体、密不可分。
千百年来,在家国同构基础上生成的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内化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升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
家国情怀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精神传统,支撑着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念。无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誓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义无反顾;无论是边关将士“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鐵血豪情,还是“杨门三代”不畏牺牲的英勇奉献……这都是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使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明的主线,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讲好、讲深、讲透家国情怀“好故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最需要科学引导和精心栽培。教育工作者只有抓牢抓好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这一关键时期,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锤炼道德品行,积极提升自身修养,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和社会,厚植家国情怀,才能使他们全面成长,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