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火良
编者按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河南省教育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要求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建立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学校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消解原生家庭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在“本期关注”刊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家、校长、教师的文章,解读相关知识,介绍具体方法,敬请关注。
什么是健康?比较有共识的答案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长时间的抑郁、焦虑等)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失调,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等。
状态,就意味着可改变、可塑造、可预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被人们探索和完善,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主要定位于两个方面:通过心理测量进行分班教学,发现超常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心理矫正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体系上都渐趋完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真正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有丰富成熟的经验和思想可以借鉴,因此发展较为迅速,很快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20世纪80年代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话题,相关的工作主要涉及民众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专题讲座,但当时这些工作较为零星。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得益于后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人们在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普遍认识到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199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1994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1999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阐述,首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的政策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全面铺开,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都要讲些什么等,各地认识不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就变得迫切起来。
鉴于此,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21年进行了修订。这份《纲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而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各高校先后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早在2001年3月,教育部就针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7月,《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出台,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系统阐述,有力保障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今年9月15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出台,监测的九个学科领域中就包含了心理健康,这对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无疑将发挥重要的督促与引领作用。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无论是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好,还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好,都已经明确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概括而言,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工作形式之一,因为它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又是由系列主题活动组成的,兼具了普及性和系统性、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作为必开课程之一,给予课时和师资保证。此外,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重要举措,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这不仅需要学科教师来实现,更需要心理健康教师的引导与协助,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教育教学的常见形式之一,一般都是针对某个专题,可以是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普及性教育,也可以是面向家长协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家校共育合力。
2.心理辅导。对于遭受心理困扰尚未构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心理辅导是较为恰当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与教育教学不同,心理辅导的着眼点是矫正性的、个别性的,即使是团体辅导,面对的也是少数学生。心理辅导涉及的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有较大的不同,这也给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挑战,需要熟悉工作流程,掌握辅导技能,严守伦理规范。同时,面对临近高风险的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也需要具备危机干预意识,熟悉危机干预的流程。
3.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对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样具有普及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在学校场域,常見的实践活动诸如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月)、校园心理剧等。这些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生动有趣,因此学生的参与度高,对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理念更易于接受。
4.预防干预。在心理健康管理中,事前的预防干预总是要优于事后的治疗处理。预防干预工作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遭受心理困扰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并且协助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预警体系。
三、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开始步入规范化时期,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一直到组织管理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指引。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观念转变。对于学科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则是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而言,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不出事”,而是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基。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可喜的是,刚刚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必将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师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兼职教师来做是不够的。每项工作内容都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这也是现今学校中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的尴尬现实:开展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都没有太大问题,涉及心理辅导和预防干预就手足无措。所以,由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部分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保障,这也是兼职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贯穿终生。成长是终身课题,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课题需要去面对。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总会面临一定的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有中学生需要,小学生、大学生,乃至幼儿和成年人都需要。而且,人生某个阶段的困扰如果未能得到有效处理的话,会带到下一个阶段,不利于人们面对新的人生挑战。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也常常能够从来访者的成长史中看到困扰当下的影子或源头。
当前我国学校场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和中小学,今后可考虑将其拓展至幼儿园场域,也可以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加强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惠及人的一生。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