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姣姣
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除了依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更多依赖于班主任群体。因此,班主任需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心理学进行班级管理,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从教8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笔者就心理学知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班主任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了解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美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造就了他们千差万别的个性,也造就了每个学生的独特之美。班主任除了通过日常的观察及家校沟通,还可借助阶段性心理测评、绘画测验或沙盘测验等,把握学生的性格和年龄特点,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每年开学,我校都会进行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更新及心理健康测评,以此来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感受。通过测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狀态及其受生活中事件的影响。班主任根据测评结果,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独特性,从而因材施教,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对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带他们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该理论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某个时期的需求,从而进行有效沟通。
小学低段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更多是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我校每年都会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习惯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八大好习惯(均衡、安静、自立、孝顺、干净、有序、倾听、优雅),这样的好习惯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基本需求。
当学生慢慢长大,进入中高年级,独立意识大为增强,对于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越发强烈。我校会开展“情感包干”活动,一位老师分管6~8名学生,做学生的生活导师,接纳学生的忧伤,分享学生的欢乐,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被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疏导情绪,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心理学认为,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我们对这些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同样的事情,态度、看法不同,产生的后果也就不同。
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对新学校的适应是他们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愿去学校,难过、委屈等充满了他们的内心,作为班主任,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去适应新环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渐渐步入青春期,情绪会不稳定,时而兴奋激动,时而多愁善感,遇事易冲动不计后果。作为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情绪特征,发掘情绪背后的真相,这有助于他们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举两得。
四、学会赞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人们的殷切期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在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美好期待可以产生美好的结果。
我校的班级周记、儿童生长日记、期末的儿童“自然生长袋”、班主任给学生的一封信、“我和孩子的温暖故事”等,都洋溢着对学生的赞美之情。鼓励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就能让学生心中泛起感动,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美,引领学生在评价中自我肯定、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小学班级管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顺利开展班级工作。同时,班主任也可以从中觉察到自身的心理发展,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自我的提升。
(责 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