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技术的快速更迭、社会的品质需求和就业的竞争压力等迫切要求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条件难以满足适应性培养需要和人才培养评价不利于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增强等问题,这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整合培养目标、整合培养条件和整合培养评价等途径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整合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8-0044-0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成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1]。适应性可以分为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种。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是社会适应性,即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应努力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时,通过调整自身,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增强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实现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平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2]。由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个体“实现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平衡”的难度较大。在以往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整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与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条件等因素,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所谓“整合”,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种要素内在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种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3],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一、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必要性
(一)技术的快速更迭要求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如今,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而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成果,又会深刻影响和有力推动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技进步[4]。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技能是运用技术的能力,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其与技术是相伴相生的[5],因而技能也处于不断更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所习得的技能有可能不再适用于明天的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人提高和更新在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过程当中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6]。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就让工业、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不具备新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因此,以拥有较高水平“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其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等方面都需要随着技术的更迭及时进行调整。
(二)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要求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穿衣看重衣物的材质和舒适度;入口的食品讲究绿色安全;对药品安全性和空气质量更加在意;对居住条件的舒适性要求更高;自驾、高铁、飞机成为出门远行的主要选择;旅游散心,不仅要求风景美,更在意服务体验……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正在成为很多人的日常[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在新发展阶段,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建设水平”[8]。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品质需求,要求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精致的产品和服务。这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既能适应技术更迭的快速节奏而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又能适应职业实践的“精雕细琢”,而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精神。
(三)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强要求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就业难”问题如影随行。从2010年到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从631万增长到909万,预计今后五年内将超过1000万,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待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然而,自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却进入了下行区间,这给“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挑战[9]。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作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之一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其原本吸纳的大量人才也流入就业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学历不占优势甚至还受到一定歧视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要想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应该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精神境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
随着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重视程度的提高,社會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明显发生变化,不仅需要技术技能人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还需要他们在具备较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精神,从而能够持续提供精致的产品与服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适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下来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包括“大修”和“小修”两种。“大修”由专业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其修订依据是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企业调研结果,修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两次修订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会比较长;“小修”由专业教师自主进行,修订依据是专业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虽然这一类修订时间相对自由,但是次数也不会太多,因为一旦修订,人才培养中的各项工作就要作出相应调整[10]。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存在一定的时滞,在技术更迭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这样的做法使得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难以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二)人才培养条件难以满足适应性培养需要
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然而,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课程、教材、师资和环境等条件在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已具有较好基础,但是这些条件还难以满足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一是相关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与技术的更新相比存在较大时滞,学生学习到的往往不是最新的技术。二是已有教师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更新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节奏,新的能够胜任相关教学活动的师资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三是实践教学环境与真实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已有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技术更新后的教学需要,新的实践教学设备在技术更新后短时间内难以研制出来,而且从研制成功到在相关教学环境中配备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此外,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复杂冗长、见效较慢,以往就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培养条件,在技术更迭日新月异和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外部压力下,其培养条件更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所拥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条件难以满足适应性培养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评价不利于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在当前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见效快、易评价的职业技能受到了高度重视,见效慢、不易评价的职业精神尽管受重视程度与先前相比有所提高,但是与职业技能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指挥棒”,因而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受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在高职人才培养实践中,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精神培养的深化,职业精神的提升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形成、运用与创新,并最终有利于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受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既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其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当前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实施的人才培养评价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增强。
三、整合理念下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途径
(一)整合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对其学生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对于当前主要处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11]。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五种职业素质中,动手操作能力属于职业技能的范畴,其形成与发展受到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职业道德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其形成与发展受到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为了使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适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合。一是根据适应性培养的需要系统构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二是将社会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融入现有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前者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虽然改革效果好,但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后者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虽然实施效果要弱一点,但是更容易实施,在实践中更有可能被使用。本文主要讨论通过第二种方式来“整合”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迅速找出自身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与实践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快速通过学习补齐;第二,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已有条件基础上根据实践的要求创造性地生产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第三,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比较精致的产品或服务。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学习培养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此,要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新要求融入现有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学习能力”可以融入“理论知识”这一职业素质之中,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理论知识”这一职业素质要求高职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以使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创新能力”这一职业素质在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已有,但是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其内涵需要根据实践需要进行更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包含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已有的“职业道德”中,应该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职业道德”这一职业素质中对其进行明确并制订相应的落实措施。
(二)整合培养条件
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条件包括课程、教材、师资和环境,为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对已有课程、教材、师资和环境等培养条件进行整合。
课程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对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为保证课程整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事先制定整合的规则。一是整合时间。高职院校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课程整合?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系所的做法是“每个月開会讨论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出的调整”[12],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当然,高职院校也可以适当延长整合周期,比如一个学期研讨、整合一次。二是整合主体。应该由谁来进行课程整合?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除了教师之外,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代表和课程研究专家都能够参与课程整合,如果条件有限,至少要保证企业等用人单位代表的参与。三是整合内容。课程整合应将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整合进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等课程相关内容。四是整合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召开课程研讨会的方式确定整合内容,并以“课程大纲(修订版)”的形式呈现课程整合的结果。五是整合效果判断。短时间内,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和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来判断课程整合的效果;更长时间来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结果、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结果来判断课程整合的效果。六是整合问题应对。课程整合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如果发现整合导致了不好的结果,应迅速明确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及时向学校有关单位汇报,如果有必要,可申请组织课程整合相关主体研讨应对策略。
教材方面,高职院校应将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適时整合进教材。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与课程整合相似的做法,对教材整合的时间、主体、内容、方式、效果判断和问题应对等进行处理。另外,在进行教材整合时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前瞻性。教材整合牵涉面广、费时较多,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展。因此,为了保证教材的内容能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在进行教材整合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相关知识或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科学判断,并为其发展变化留出空间。二是系统性。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要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系统思考。
师资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并提高他们开展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培养的能力。为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教师的培训应该经常性进行,而且每次培训都应该融入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整合现有实践教学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新要求适时对现有实践教学设备进行升级,以更好配合技术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技术技能人才适应工作环境和生产实践要求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新要求和真实性生产环境的特点改造实践教学场所,从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缩短技术技能人才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期。
(三)整合培养评价
人才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评价,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导向[13]。鉴于当前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重职业技能培养与评价轻职业精神培养与评价,以及职业精神培养难以直接评价的情况,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进行整合。
第一种方式,加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在难以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做出重大改革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做法是将职业精神培养明确列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采取“制订配套措施”和“严格考核”等途径来落实职业精神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职业精神类课程(或职业素养类课程)考试成绩”“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与取得的成绩”等几个方面来设置标准,综合评价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水平[14]。
第二种方式,在加强职业精神培养评价的同时重视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价。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同时存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且存在相互作用的两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可以为职业技能的形成、运用和创新提供动力,职业技能则可以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实现感来促进其职业精神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在“加强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的同时,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纳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种方式,统筹考虑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随着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以及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条件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应该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统筹安排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使两者合二为一。相应地,高职院校应统筹考虑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让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培养以及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培养活动中都能受到应有重视,尽力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四、结束语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应当围绕“完满生活”展开[15]。无论这个“生活”是受教育者的个人生活,还是受教育者生存其中的社会“生活”,都要求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使受教育者能适应未来的生活。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无疑也是这样的“教育活动”,而且它面临技术更迭和社会发展变化都非常快的新的时代背景,因而应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由于技术更迭速度太快、社会的品质需求较高和现有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等原因,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人才培养实践进行调整。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条件和培养评价进行“整合”是一条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可行的途径,但是要想更好地增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最好的做法其实是统筹安排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既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又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精神。
参 考 文 献
[1]陈子季.坚定不移实施好教育强国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23
[2]徐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理论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76-79.
[3]刘捷.城市形态整合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3:7.
[4]白春礼.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EB/OL].(2020-12-26)[2021-0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49553220941131&wfr=spider&for=pc.
[5]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71-82.
[6]孙庆玲.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该如何“接招”[N].中国青年报,2017-07-10(10).
[7]董婧.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N].济南日报,2020-11-18(A07).
[8]王道勇.读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深刻意蕴[J].人民论坛,2021(9):51-53.
[9]岳昌君.如何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N].中国教育报,2021-06-10(07).
[10]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87.
[11][14]何应林.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23.31-34.
[12]何应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亮点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8-05-22(09).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2020-10-13)[2021-01-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5]刘世民.论斯宾塞教育目的理论的意义和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4-98.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Integration Concept
He Yinglin
Abstract The rapid change of technology, the quality demand of society and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urgently requi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training target cant keep up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demand, the training conditions cant meet the needs of adaptive train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enhancement of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alents, as a resul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by means of integrat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onditions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adaptability; integration concept
Author He Yinglin, researcher of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Zhejia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321017)
作者簡介
何应林(1980- ),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技能人才培养(金华,3210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退役士兵生源的高职‘1+X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研究”(20YJC880028),主持人:何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