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学堂”的文化图景

2021-12-15 14:35沈蓉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学校管理

沈蓉

摘要: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南通市城中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和实”校训,建构了精神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和场域文化体系相得益彰、互动生成的“和实学堂”文化结构,创建了以课堂为聚焦点、以校园(家园)為着力点、以社区为拓展点的“和实学堂”文化空间,绘就“和实学堂”的文化图景。

关键词:“和实学堂”;文化释义;文化结构;文化行动;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27-04

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带领全校师生做好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通过学校文化培育人、发展人是校长职责所在。南通市城中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和实”校训。学校在“和实”校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实学堂”文化建构,擘画学校的发展蓝图。

一、“和实学堂”的文化释义

早在一百多年前,张謇这位清末状元就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1895—1926年,他亲自参与创办的学校就达370多所,且囊括了师范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领域,成功构筑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体系。南通市城中小学是张謇先生1907年亲自创办的一所平民子弟学校,至今已有114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和实”校训。“和实”两字高度凝练地概括出学校“和而不同、真实扎实”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追求。

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和实学堂”的提出,是全体城中人对先贤张謇先生及其精神的集体致敬。“和实学堂”兼具“和实”“学堂”两种文化因子。“学堂”,本义为“学习活动所赖以开展的地方或场域”,引申义为“学校”,在我国,“新型学堂”被视为传统教育和近代教育的分水岭。

(一)“学堂”是一个空间概念

学校将学生学习发生的三大场域喻为“学堂”,这三大场域指:课堂、家园(校园)、社区。课堂即“学堂”,突出“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的“转身”;家园(校园)即“学堂”,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崇、对百年创校初心的坚守;社区即“学堂”,突出现代智能社会背景下的学校与社区携手共建,进而形成“学校在社区中,社区在学校中”的教育新样态。

(二)“学堂”是一个文化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场域论”认为,文化场域作为社会场域的重要部分,包括不同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个人作为同一文化场域中的“行动者”,会逐渐形成一致的道德观念与言行方式。“学堂”不只是简单的学习空间,还是充满育人意蕴的文化场域。

“学堂”是学校生活的诗意表达。晚清学堂教育力求体用兼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促进中国人的知识系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催生新文化;另一方面,发挥学堂的人文教化作用,使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得以传承。社会上至今还流传着将“学校”称为“学堂”的称法,带有一定的“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倾向。“和实学堂”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下学校生活的一种诗性表达。

(三)“学堂”是文化建设的共生空间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启发我们,以“学堂”概念统摄“和实”文化建设的三大组成要素,可形成一种传统与现代气息兼备、诗性与理性精神共存、独立与共融功能交辉的文化大空间。以课堂为聚焦点、校园(家园)为着力点、社区为拓展点的“和实学堂”文化新空间,利于消解各类文化区隔现象,助力实现各类学习场域的共生与重构。

二、“和实学堂”的文化结构

“和实学堂”的文化建构由三大体系构成:精神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和场域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属于“和实学堂”文化的内核,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文化体系是“和实学堂”文化的具体体现,受精神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离不开场域文化体系的支持,但又反作用于场域文化体系。三者相得益彰、互动生成,共同构成了“和实学堂”的文化结构(如图1):

三、“和实学堂”的文化行动

(一)“和实学堂”精神文化体系建构

在学校过往的“和实”文化建构实践中,对“和实”内涵解读的重点放在“和而不同、真实扎实”的维度,缺乏以“和实”校训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系统建构。我们认为,“和实”文化传播要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口上”走向“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落在行上”,实现这样的转变离不开“和实学堂”精神文化体系的建构。其主要举措有四点:

1.内涵重构。在继承“和而不同”理念的基础上,学校以“和实生物”对“和实学堂”文化进行重构。聚焦“和而不同”,旨在营造一种文化生态,以实现全校师生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崇尚真理、务求笃实”的办学主张。学校办学至今,“和而不同”的理念兼容性地跃升为“和实生物”的办学追求,即:以“学堂”打开边界,以“和实”重组资源,关注人的“主体性、向善性、创造性”,强调“尊重主体、提升品格;崇尚创造,蓄势未来”,以实现“和实学堂”文化建构的成果再造。从而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回归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等新时代教育要求做出校本化回应。

2.具象目标。“和实学堂”的文化建构,实现了国家宏观育人目标的校本具象表达,即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三大结构,融入“和实”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和实学堂”中健康成长为心红品正(德育)、乐学善思(智育)、悦动积健(体育)、崇艺尚雅(美育)、勤做巧为(劳育)的“和实学子”。

3.路径分解。学校编制了《“和实学堂”文化手册》,系统呈现“和实学堂”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和目标愿景。完成了“三个三”行动方案:校风、教风、学风“三风”重塑行动方案,校训、校徽、校歌“三大文化符号”重解行动方案,仪典、故事和英雄“三大传统载体”重构行动方案。

4.价值内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不是物质的建设,而是人心的建设,即价值观的形塑。为了让“和实学堂”的价值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师生员工的心中,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学校采取的措施有营造“和实”文化物态环境、开展“和实”教育系列活动、形成“和实”取向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舉措促进了“和实学堂”精神价值的内化。

(二)“和实学堂”行为文化体系建构

行为文化的实质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和实学堂”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学校对理想教育场域的诉求,即:“和”的社区,“实”的家园(校园),“学”的课堂。理想的教育要与社区实现“破壁”,追求和谐;要让知识充满校园,使校园成为“富实的家园”;要让以教为主的“教室”转向以学为本的“学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和”的社区要靠“打开”来实现,“实”的家园(校园)要靠文化建设来造就,“学”的课堂要通过理念与行为的“转身”才能成真。于是,就有了:打开——致力“和”的社区,建设——创造“实”的家园(校园),转身——走向“学”的课堂。当然,“和”“实”“学”这三个字也有“互文”的关系——课堂、家园(校园)、社区都应具有“和”“实”“学”的特征,只不过各有侧重。其主要举措有三点:

1.“学”的课堂文化建设。“学”的课堂必然要求教学观念转变、师生关系调适、教学流程再造、绿色评价实施等,凸显以学定教、以学为本、“为真学而教”等“学堂”理念。从《2014年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限时讲授 、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实施策略,到《南通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先察“学”、再观“教”、有自主等12种操作工具,再到“立学课堂”,即立在课堂中央学,无不将学习者学习活动置于课堂中心地位。“和实学堂”正是在南通市“立学课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反思给出的“城中应答”。根据学生及学科特点,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推行课前“预学单”引导自主先学、课中“导学单”倡导小组合作学、课后“延学单”鼓励拓展学,努力让这一教学模式成为城中“和实学堂”范式。综合学科主推“211工程”,旨在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实践技能。

2.“实”的家园(校园)文化建设。“实”的家园(校园)建设主要涉及课程文化建构,我们构建了“飞扬的三叶草”校本课程。其中第一片叶子是红色的,代表真爱,对党和国家、人民的真爱,它是红色教育,分别为双培双带——培红色引路人,儿童语言——播红色微课,主题活动——育红色基因;第二片叶子是绿色的,代表健康,包括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它是绿色教育,分别为绿色健康——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绿色质量——一无、二免、三“瘦”等减负举措,绿色生命——篮球、棒球等系列体育赛事;第三片叶子是金色的,代表成果,即劳动成果,它是金色教育,分别为劳动服务——半日服务体验课程,劳动快乐——厨房小当家课程,劳动体验——小职业大未来课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飞扬的三叶草”校本课程就是想凸显家园(校园)本身殷实、富实之外的丰富多彩。依托“飞扬的三叶草”校本课程,学校就可以生长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卉,可以生成万紫千红的美好世界。

3.“和”的社区文化建设。在“和”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改变以往以学校为引领,社区、场馆配合跟上的“绿皮火车”动力模式。通过教育“破壁”,实现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场馆、学校与社区的有机对接,激发各部分动能,共同步入高效的“动车组”时代,引领教育质量的大提升。这个“共同”指向的三大主题就是“家校共育”“馆校共建”和“社校共享”。

(1)“家校共育”。整体提升教师及家长两大群体的心理认知水平是学校“家校共育”的着力点。学校通过与南通大学心理学院开展项目合作,用班主任沙龙的形式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力争用三年时间让所有教师均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用两年十二场具有针对性的家长会来切实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素养。

(2)“馆校共建”。在一以贯之的“和的社区”文化建设中,学校“馆校共建”已经形成了亮点。学校发放“儿童护照”,学生每学年要参观三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处科普教育基地,才能获得一枚“小小探索者”的签证章;学校还与张謇纪念馆通力合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和实小小讲解员”,为本校教师、全体学生以及一拨又一拨来访人员讲述张謇的故事;学校美术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的地点,也从校园搬到了非遗艺术馆。教师先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以保证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启发、引领学生。

(3)“社校共享”。学校编撰了《素质教育的城市课堂》读本,分低、中、高三册,每一个年段都推荐了适合学生的博物馆课程。在每年六一儿童节,遍布整个南通城的“小职业大未来”活动更是“社校共享”的缩影。那天,全校50多个班级分赴南通50多个场所,浸润式体验大专院校、科研基地、工业遗存、社区中心的各项活动。时至今日,有更多的单位、社区、基地已经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家校共育”“馆校共建”“社校共享”三大主题,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场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和实学堂”场域文化体系建构

学校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挖掘、确立、经营和拓展,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学校从“制度支持”“环境支持”“队伍支持”三个维度推动“和实学堂”场域文化体系建构。

1.制度支持。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工具。为使“和实学堂”的价值观适度固定下来,学校用《“和实学堂”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实学堂”“三原色”课程标准》等制度对师生行为进行规约,使之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环境支持。在传统文化结构中,环境文化是重要构件之一,环境对人具有濡染、熏陶作用。学校的环境文化支持系统建设,包括物型环境文化支持和人际心理环境文化支持两个方面。

3.队伍支持。“和实学堂”的学科课堂打造、校本课程实施、社会实践融合,需要彰显“和实学堂”精神的新一代城中人去躬耕践履,建设一支“和实”教育劲旅势在必行。

总之,“和实学堂”文化建构旨在为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赋能,更要让学生为可持续的未来担责尽力。从尊重差异到尊重主体,从追求和谐到崇尚创造,从基于传统到面向未来,南通市城中小学全体师生在践行探索中逐步绘就“和实学堂”文化建设的图景。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学校管理
幼儿园园长管理方法探析
如何在 Visual foxpro中执行 SQL语言中的查询语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
浅议学校管理艺术与校长的人格魅力关系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