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淼
摘要:随着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培养综合性人才已成为现代地理教师新使命。高中地理教师不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领航者。本文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设计问题式教学,尝试通过问题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思维;问题式教学;工业区位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问题式教学是通过设计“问题”与课堂重难点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識、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运用多向性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链接,并能够从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问题的设计要与真实情境相关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结构性;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容易理解情境;蕴含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体现关联性,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联系,便于学生从课本内容中找到基本知识和线索,升华综合思维能力。
二、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与表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综合思维具有三个重要表现,如表1所示[1]。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 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 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三、问题式教学与地理综合思维之间的关系
问题式教学设计和实践是以综合思维理论为基础,培育综合思维能力需要问题式教学为其提供有效途径。问题式教学中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过程其实就是培育综合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式教学与地理综合思维是手段、途径、方式与目标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落实[2]。
四、指向综合思维的问题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文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为例,通过问题式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教材分析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人教版必修2第4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教材从工业区位含义、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综合程度较高,涉及综合思维中要素、时空和地方综合,较适用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问题式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铺垫新课
首都钢铁厂曾位于北京城区西部,2005年初,国家发改委同意首钢搬迁至曹妃甸。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50km2滩涂地,其向南延伸水深达25m,曹妃甸是拥有大码头、大钢铁、大电厂、大石化的综合性工业区。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以首钢搬迁作为本节课情境素材,与本节课内容相贴近,引出新课学习。
(2)根据真实情境,创设问题
根据《工业的区位选择》重难点内容,考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通过层层设问将本节课重难点串联起来。
(3)分析问题,培育综合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要素、时空和地方综合三个维度设计相关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同学讨论或师生交流,促进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分析此类或相近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通过钢铁厂区位因素学习迁移到其他类型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5)评价与反馈,总结和反思
一方面教师要用辩证眼光来评价自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和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表现型评价,统计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育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邓楚雄,胡开放,王志刚.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