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炜
摘要:本文以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为例,探讨“深度学习中的过程教育”在初中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从以下五个阶段展开:借助已知的式子进行分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来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借助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来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通过类比,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的概念后,来探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求解方法进行解答判断、围绕“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最后,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过程教育;一元一次不等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已从“知识本位”时代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倡导深度学习,追求学科知识的本质化和学生思维的深刻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为防止学科知识的表层化和学生思维的浅层化,教师必须研究深度教学,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过程教育”是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关注数学结果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思维过程的教育。“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结果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立意于“深度学习中的过程教育”的教学怎样操作呢?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字》八年级上册“3.3一元一次不等式”为载体进行了探索。
二、教学设计与分析
“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在初中教材体系中,不等式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学生已初步建立用等式和方程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对不等式的学习。体会不等式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有用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概念及解法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既是基本知识落实的过程,也是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过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也是化归思想渗透的过程,也是学习方法迁移的过程。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新旧知识的对照,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突出新知识的特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较容易达成基本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概念;3. 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4.会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打好基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学生还要学会思考,还要去经历,还要有体验。思维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它决定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的深度,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点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概念获取如何,思维深度如何;难点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的概念如何理解,思维如何发展,素养如何达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简略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生经历借助已知的式子进行分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来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过程。
操作过程:第一题的两小题先由两位学生上来解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然后由学生们来判断解答正确与否,并交流解答的一般步骤以及注意点。第二题的交流中,意见不统一,肯定方与否定方争论不休,教师适时出手解决疑问,化解矛盾。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度思考,有了深度学习才会使得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也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第五阶段:学生经历了反思、回顾过程。
教师先出示下列“问题清单”,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2)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解答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4)在学习过程中你学习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体会或者你觉得还可以研究什么?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教后反思
我们在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等式与不等式基本性质后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指引学生采用类比方法把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及思考,促进知识点的内化,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做好数学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把握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有力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有深度地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及质量。我们在教学中有适度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再进行必要的示范、讲解、归纳或总结,再放手由学生去应用的适度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特殊问题一般化的思维策略和归纳、类比思想的有效运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敢想敢说的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会正确使用方法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体会了解题的难度和拓展的深度,发展其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等。教学中的“问题清单”感受了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再认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再次体验蕴涵在“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反思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促使学生的学习向深度发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受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我深感在深度教学中要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及思考,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为初中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范良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邬云德.立意于“过程”哲学观的课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第5期:11-13。
[4]朱建良.自觉思辨、顺势延伸、深度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第6期:23-25。
[5]王萍.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2020,总第375期: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