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敏
摘要: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文章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分析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学生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考试阶段,很少有学生真正地去钻研、深入探讨历史背后的故事与思考。而在文、理分科时期,选择学文科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文科简单,认为历史这个科目只要把重点背下来就好。这种想法使很多学生学习历史仅仅停留在表面。传统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教授考点,而很少与学生讨论、探究深层的历史及历史背后的故事,这也限制了一些学生想要学习历史的想法,学生只是把历史当作考试科目去学习,无法继续探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能够给予学生启示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这门学科,而是很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增长眼界,看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从中学会判断、思考。在未来遇到选择时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判断是非、独立考量。高中生还并未步入社会,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一些正确思想恰好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气质和历史素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但是学生很容易出错,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来帮助他们梳理历史知识。学生可以在记忆的同时进行笔记的梳理,将一个知识点扩大范围,同时运用一些技巧来记忆。笔记的梳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民众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情怀的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不仅要重视个人修养、关注亲情、爱家重土,更要以胸怀天下为己任。高中历史教材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整个高中历史教材都贯穿着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统编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書·历史》从必修1到必修3,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更有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推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伟大人物,都具有较高的爱国情怀,如屈原、苏武、岳飞、顾炎武、林则徐、孙中山等,这些伟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值得学生学习,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内容也都表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教师应该充分整合这些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历史,才能深
入学习历史,也才能真正学好历史。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用文字史料、表格、照片、视频等材料丰富课堂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节课时,教材利用图片资料展示了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精美产品,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定窑孩儿枕、元代青花瓷、汉代的素纱禅衣和金缕玉衣等。学生观看了图片之后顿感古代中国的强大、古人工艺的高超、产品的精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这些历史事物震惊,生出敬仰之情,通过近距离接触历史信息,让他们对历史有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3.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认识历史要有立场,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能够让他们对历史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教师不应该以成绩为重,而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共鸣感。对特定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例进行模拟,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对此类事件的看法和做法,感同身受更能领悟到历史教学中的真谛。
四、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态度都有改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菊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中旬刊),2020(3).
[2]吴允鑫.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史证史料运用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
[3]王珩.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析[J].才智(下旬刊),2019(10).
[4]单冬旺.新课标下提高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探析[J].成才之路,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