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反馈图在大班额环境下 小学信息技术电子作品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4 23:41马圆圆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班额小学信息技术

马圆圆

摘   要:为了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电子作品评价效率,促进一对多师生之间沟通改善,文章用文本信息制作出一种直观、快捷、可视化、可读性强的信息反馈图表——可视化反馈图,利用可视化反馈图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在使用可视化反馈图过程中取得良好反应:能够改进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学生的学,让信息技术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反馈图表的催化作用下走向高效。

关键词:可视化反馈图;大班额;课堂作品;小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22-0088-05

“大班额”是指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人数——45 人的班级规模。教育部 2002 年明确规定:中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小学班额为40~45 人。一般来说,小学班级人数达到45~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超过 66人为“特大班额”。[1]

笔者任教期间发现,在南京市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大班额”问题严峻,班级人数均超过45人,80%的班级在48人以上。南京市小学课程表中,小学生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周16节课,在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面对700~800名小学生,因此每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批阅大量的电子课堂作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堂作品的批阅与反馈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通过批改作品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授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好的作品批改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2]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作品的特殊性,传统的学生名单表难以统计批阅记录,更难以有效呈现批阅反馈信息。可视化反馈图作为一种新型的表单,以行列式排列学生名单,采用空间记忆的方式,便于查找对应的学生,改进教师作品批阅方式,提高作品批阅效率,教师阅读反馈表能对学生学情一目了然,为教师改进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学生在收到及时、全面、可读性强的反馈图表时,产生对反馈信息极大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同伴互助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3]在教學实践中,良构的可视化反馈图表设计方案、儿童化的文字语言应用、合适的反馈图使用时机和方式,以及教师自身坚持不懈的应用实践、反思创新,是使用可视化反馈图引领信息技术课堂走向高效的必经之路。

一、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品评价现状

作为综合实践课程,小学信息技术在布置作品方面同语数外学科有很大不同,信息技术的课堂作品是针对当堂课上学生利用所学制作的电子作品,并在下课之前通过极域广播系统提交到教师机上的电子作品。对于这种提交上来的作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数量胜过关注质量

因所教学生人数较多、接触频率较低,因而教师难以记住每一位学生的班级和姓名,在对学生进行电子作品的批阅时,教师往往会对照学生名单表的格式进行记录,这种传统的记录方式只能记录哪一部分学生提交了作品,又有哪一部分学生没有提交作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提交作品,只关注作品的数量,较少关注学生作品质量,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2.蜻蜓点水式的浏览

电子作品需要教师进行打开操作,才能看到学生的完成度,从而判断学生对所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因为数量大,统计不方便,花费时间过多,从而担心耽误后面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浏览学生作品时,往往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浏览,让教师失去了与学生对话沟通的有效桥梁,也使得作品批阅流于形式。[4]

3.反馈信息成过眼云烟

在信息技术课堂作品批阅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作品会做相应的记号,传统教学中常用五角星、三角形、对号、圆圈来进行评级的方式记录批阅结果。这种结果只是冷冰冰的抽象符号,过一周后,教师就难以回忆起某个学生作品很优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需要再次打开作品进行第二次查阅,这使得之前所作的反馈成为过眼云烟,所反馈的信息连教师自己都无法准确定位,更难以及时反馈给学生。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大班额环境下,学生电子作品数量庞大;另一方面是传统批阅方式不适合信息技术课堂作品的批阅,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批阅电子作品时会非常困难,进而对课堂作品产生消极态度。教师对待课堂作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待作品制作的态度与热情,因而研究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5]可视化反馈图的出现给大班额信息技术课堂作品批阅带来了便利,可视化反馈图表中的文本信息来源于对多个个体的特定行为进行的文本反馈信息,将此信息按照约定的规律组织排列,得到可视化反馈图。

二、可视化反馈图在大班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品处理中的优势

良好的沟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在大班额环境下,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大,沟通成本高,急需开发出新的手段来促进师生沟通,教学环节中课堂作品的批阅反馈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可视化反馈图让这个沟通渠道更通畅、更高效,从而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

1.提升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

在大班额环境下,学生数量大,电子作品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批阅作品时,易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学生,可视化反馈图的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教师的难题,让作品批阅变得更有趣味性。同时,可视化反馈图的可操作性强,上手难度小,数据处理和传输方便、快捷,教师通过批改作品会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授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不断改进教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6]

2.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好的作品批改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可视化反馈图的批阅方式活泼、直观、快捷、可读性强,符合儿童阅读心理。反馈图中没有分数的评比,减少了对学生的隐性伤害。图表中儿童化、民主化的批阅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到亲近,能够体会到教师的用心和用意,进而反思自己的作品和学习态度,为自己后续的学习立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发展需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属于外部刺激,学生期待使用电脑设备,只要面对电脑就会非常开心,这种兴趣不与学习内容的获取正相关,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学生内部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起学生内部的发展需要的产生,而利用可视化反馈图能够达到奇效。学生通过反馈图,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点是否落实?与同伴相比自己的作品特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的?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促进学生内部发展需要,优质作品的学生会希望自己下次继续得到红色的背景,有效提交作品的学生期望自己下次能够拿到更好的评价,无效提交作品的学生会关注自己下次课堂作品提交进度,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反馈图中提炼出自己本节课的目标,有了具体可行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应运而生。[7]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可视化反馈图中能迅速查阅到优质学生作品,学生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会去打开优质作品研究学习,并寻找其中的亮点默默习得这种技能與技巧。部分电子作品存在不足的学生会在反馈表中看到教师给出的修改建议,并主动去思考、尝试修改、自行完善作品的修缮工作。这种主动学习行为都是自发的,并非教师催促的。[8]利用可视化反馈图这种安静的提醒功能,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促进同伴互助建立学习共同体

同伴互助是大班额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式,同伴互助的前提是提供帮助的学生同伴的方法是正确的,如何得知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操作技能,反馈图中一目了然。当某个学生的单元格经常出现红色时,其他学生会认知该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强,对其产生信任感,愿意寻求他的帮助;被寻求帮助的学生也会滋生自信心和责任心,进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现象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一个良构的学习共同体,会促进团体中每一位学生的良好沟通与良性发展,可视化反馈图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基石。

三、可视化反馈图让课堂作品效用从表层走向深度

可视化反馈图(见图1)中,优秀作品所在单元格填充红色,提交作品的单元格填充黄色,而白色单元格代表作品没有提交。对于学生作品有突出特点或者修改建议的,采用文字随时记录在学生名字所在的单元格内,这样的可视化反馈图直观、快捷、一目了然,达到了很好的反馈目的,为教师和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1.改进作品批阅方式

信息技术课堂上,因为学生人数多,学习差异化大。每次课堂在临近下课时,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按时提交作品。传统课堂作品收集时,教师是多番催促,学生却并不关心自己的作品结果如何。[9]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作品批阅方式,只关注学生作品提交数量而忽略了作品质量。可视化反馈图的使用,能让教师在批阅学生作品时,不再关注学生作品提交与否,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作品提交积极性上。在提交作品时,因为教师不再关注提交的数量,便会明确提交时间,让学生明白在规定时间之内提交作品才算有效作业,以培养学生守时意识。教师更关注学生作品特点,在批阅学生作品时往往有感而发,这种发自内心的反馈语言能够及时记录在可视化反馈图中。

如五年级信息技术Scratch编程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火柴人跳舞》作品,教师利用单元格颜色表示学生提交作品的不同层次,将对作品的意见记录在单元格内,如图2所示。

2.提高作品批阅效率

利用可视化反馈图快速定位目标学生所在单元格,教师方便随时记录学生作品特点。可视化反馈图是五行十列,按照学生的学号顺序排列,学生提交作品的时候要求给作品命名并加上学号,按照行列式寻找相应学号的速度要比传统直线式表格提高很多倍,这样大大地缩减了教师查找学生的时间,进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作品批阅上。查找时间缩减,提高了教师批阅作品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学生的课堂作品上,批阅作品也给教师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减少了以往的繁琐感。

3.学生学情一目了然

填写完成的可视化反馈图,使教师能够从图表的可视化信息中迅速得出班级整体作品完成度的高低以及作品优质程度的比例,教师可以从可视化图中迅速准确地得知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利用填写好的可视化反馈图,教师能够迅速将不同班级相同课堂作品进行比较,直观快捷地发现班级之间作品完成度与优质作品占比情况,方便教师对班与班之间的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和整体了解。

如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堂《火柴人跳舞》一节课,学生提交课堂作品后,教师利用可视化反馈图表来批阅学生作品,得出最终填写好的反馈图表(见图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本班学生的优质作品数量为9个,有效提交作品的学生有24个,还有15个无效提交(可以理解为未提交作品);还可以看出部分单元格有对学生作品的文字建议,这些标志让教师能快速回忆起学生作品的特点,摆脱“过眼云烟”的弊端,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快速畅通。不同班级作品批阅后的反馈图不同(见图4),将两幅图对比能明显看出班级之间的差异之处,发现班级的独有特征,便于整体把握学生学情。

4.因材施教改进教学

从可视化图的反馈信息中获得学生学情,深入了解学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薄弱的班级加强基本功训练,在课堂知识点的传递中减少难度,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时间;针对完成度高但优质作品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优秀范例作品给予学生刺激,催生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针对完成度高且优质作品多的班级,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挑战自己。同一个班级内,教师可以选拔优质作品的学生做课堂上的教师助理,减轻教师辅导工作量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精神与合作互助能力。对于作品无效提交的学生,教师则需要特别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及时解决。

可视化反馈图的运用,大大地缩减了教师批阅电子作品的时间,让教师的批阅从低效走向高效;可视化反馈图的填写,让教师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使得教师在学生电子作品批阅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中寻得乐趣;填写好的可视化反馈图,能够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提醒教师应该关注的学生和应该关注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

四、可视化反馈图在信息技术电子作品评价中的落实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模块都需要学生提交作品,所以该可视化反馈图主要针对操作性强的学习模块进行使用。在使用可视化反馈图进行学生电子作品的批阅反馈时,应该注意设计良构的可视化图,在填写可视化图时应采用儿童化、民主化的语言,注意反馈图使用的时机和方式,最后想要发挥可视化反馈图的持续作用,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实践应用与反思创新。

1.反馈图的良构设计

在大班额环境下,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设计反馈图表时要将快速查找放在第一位。可视化式的反馈图表采用线性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将线性存储结构随机读取优势和链式存储结构无容量限制的优势结合使用,采用多行十列的方式制作成可视化图表。每一行规定10名学生,依据学生人数来设定行数,不限制行數。这种设计方便学生定位查找,方便教师批语录入,方便教师和学生阅读反馈表,从中获取传统表册难以获得的大量隐性信息。在反馈图表的设计中,切忌使用过多颜色,造成认知负担。颜色三种为佳,规定红色为优质作品,黄色为有效提交作品,白色为无效作品。让这种隐性评价信息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明白了许多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用言语表达的信息。[10]

2.儿童化的批语应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让学生接受并期待教师的反馈,教师在可视化反馈图中使用的批语应该采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认读心理,让儿童易于接受、喜闻乐见。批语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对自己说话,从而产生亲切感和适当的压迫感,以使学生能督促自己积极面对课堂。批语中的建议切忌用指点江山的方式表达出来,应采用民主化的表达方式,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合作的关系。[11]

3.反馈图适当使用时机和方式

一个设计良好、填写得当的反馈图,想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还要注意使用时机和方式。考虑到学生作品是临近下课才提交,当场反馈是不可能的,所以反馈时机应该是在下一次课开始时。课堂开始,将反馈表通过广播系统发送到学生电脑端,与此同时将所收集的全班学生作品以文件夹的方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其中优质作品会有单独的文件夹,以便学生去观察学习。学生针对反馈表中的信息,回头去研究自己的作品、优秀作品、好伙伴的作品,从作品中回忆起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同时,尝试借鉴优质作品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对自己下次作品充满期待。[12]

课堂一开始,给学生时间研究反馈图和电子作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研究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为佳:太短,学生意犹未尽;太长,则影响课程进度。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研究时间。

4.教师自身坚持不懈的应用实践与反思创新

在大班额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电子作品收集的数量相当可观,教师的批阅工作都是在电脑端完成,长时间敲击鼠标也增加了教师的疲劳程度。此外,教师进行作品批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大批量的电子作品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信息技术教师每天的课务相对较多,在完成每日课务之余,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学校各项教育事务。尤其在教育现代化的社会,各种与电脑技术相关的工作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这些事务在不断地与信息技术教师争夺时间。尽管可视化反馈图的使用极大地缩减了教师批阅的时间,但坚持收集课堂作品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精细批阅工作,仍然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的应用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创新,让课堂作品反馈工作更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视化反馈图是大班额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品批阅高效化的利器,是检测学生学习态度的“照妖镜”,是学生作品优质化的点金石,是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一张可视化反馈图,教师用它传递对学生的严厉要求与未来期许,学生用它来领悟教师用意、感知周围同伴的学习状态;一张无声的图表,加强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教师更理解学生、宽待学生,让学生更期待课堂、喜爱创造;一张设计良构的可视化反馈图,将信息技术课堂作品的批阅从曾经的浮于表面到如今的沉到实处,为信息技术教师深入接触大量学生打开一扇明亮的窗,让沉睡在人群中的优秀学子得以发现自己、展示自己、优化自己,让隐藏在人群中的微弱星光得到关注、得到帮助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宝军,穆冬雨.小学阶段“大班额”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11-13.

[2]原苑.浅谈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0(12):195.

[3]董兴斌.大班额师生互动新尝试[J].甘肃教育,2006(10):11.

[4]曾勇东.“拼”出火花 “评”出精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作品评价的探讨[J].新课程(上),2015(10):146.

[5]丁欢.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品评价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9(10):67.

[6]李伟.中小学信息技术作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17):62-64.

[7]徐世玲.大班额环境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革新, 2020(3):24.

[8]潘洪建,仇丽君,孙静静.大班额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11-15.

[9]汤燕红.浅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评价方式[J].新课程(中),2015(10):22-23.

[10]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的价值差异与消除[J].当代教育论坛,2006(6):20-23.

[11]丁岩,刘庚姝.关于大班额课堂的师生互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6):16.

[12]应云龙.基于改善思维品质的小学信息技术创作课作品评价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6): 130-131.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大班额小学信息技术
数说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大班额背景下幼儿户外活动有效评价之我见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大班额“瘦身”良方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