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2-14 08:05耿恩淑曾庆敏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达标率胃肠功能重症

耿恩淑,曾庆敏(通讯作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 北京 100144)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重症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此时机体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质合成受限,但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对营养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极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肠内营养是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达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加快病情恢复的目的[1]。但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及治疗时机,且多数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造成胃潴留,影响肠内营养治疗效果,甚至造成不良预后[2]。因此,优化肠内营养的喂养流程至关重要。肠内营养喂养流程以患者的胃肠功能与耐受性评估为基础,加强喂养过程中的评估和观察,有助于降低喂养不耐受及中断肠内营养发生率,提升机体营养状态,加快患者的恢复[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在ICU 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4 月在我院ICU 治疗的106 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 例,男29 例,女24 例,年龄23 ~68 岁,平均年龄(48.3±10.5)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21.2±2.4)分;对照组53 例,男30 例,女23 例,年龄21 ~69 岁,平均年龄(48.6±10.8)岁,APACHE Ⅱ(21.4±2.5)分;所有患者均属于重症,在ICU 治疗时机≥7 d,预计>3 d无法经口进食,行肠内营养治疗;排除有肠内营养禁忌征、合并肠坏死、肠穿孔、肠梗阻等肠道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植物状态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遵医嘱给予整蛋白型、短肽型以及疾病特异型肠内营养剂;妥善固定胃肠管,使用营养泵输注,初始速度20 ~30 mL/h,及时调节输注速度;每4 h 评估1 次胃残余量,若残余量>200 mL 暂停鼻饲;做好鼻胃肠管维护,定时冲管,以防堵塞、打折;每日做好肠内营养剂的输注量、速度、稳定等记录。观察组使用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具体方法:(1)成立营养支持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2 名、专科护士6 名共同组成营养支持小组,进行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知识培训,总结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上岗[4]。(2)制订喂养流程。以2018 年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指南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制订喂养流程初稿,再经小组内审议、临床试运行后,形成最终的重症患者喂养流程[5]。(3)喂养流程具体实施。在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以及预计无法进食的时间超过3 d 者启动早期肠内营养;入ICU 病房24 h 内评估患者胃肠功能状况,根据欧洲重症医学会的重症患者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划分胃肠功能,AGI ≤Ⅰ级者给予整蛋白肠内营养配方,初始速度20 ~30 mL/h,AGI Ⅱ~Ⅲ级者给予预消化肠内营养配方,初始速度10 mL/h,AGI Ⅳ级者暂缓肠内营养,启动肠外营养[6];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护理人员每4 ~6 h 评估1 次,内容包括腹痛、腹泻、腹胀、肠鸣音、恶心呕吐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每日评估后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直至达到目标值;若摄入热量7~10 d后仍无法达到目标值,则补充肠外营养[7]。

1.3 观察指标

记录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比;护理前后检测营养指标,包括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白蛋白(albumin, 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采用库尔特电子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观察有无误吸、感染、胃肠功能失调等并发症发生;记录营养达标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比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比比较(± s,%)

表1 两组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比比较(± s,%)

组别例数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肠内营养占比观察组5358.97±7.3964.36±8.58对照组5352.23±8.1455.72±9.15 t 4.6134.894 P<0.05<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后PA、Alb、T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s, g/L)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s, g/L)

Alb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53 203.47±20.79 205.16±18.94 35.78±4.87 36.29±3.48对照组 53 203.12±21.07 189.67±21.36 35.82±4.76 32.13±3.91 t 0.3245.2170.2254.414 P>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PA TP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5366.85±6.5765.95±5.42对照组 5366.93±6.7262.31±6.03 t 0.2324.032 P>0.05<0.05组别 例数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误吸、感染、胃肠功能失调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预后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营养达标时间、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指标比较

3.讨论

ICU 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差异较大,实施营养治疗时应重视不同疾病、不同病情阶段、不同营养状态的个体化治疗,制定规范化肠内营养喂养流程[8]。首先成立营养支持小组,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肠内营养治疗水平,熟练运用胃肠功能评估及耐受性评估方法,提高对肠内营养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能力。其次,制定肠内营养喂养流程,要求护理人员做到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连续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分级给予不同营养剂及不同输注速度,定时评估患者耐受性,及时调节输注速度,在每次评估后与医生沟通并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严格执行喂养流程的内容,确保肠内营养治疗完整实施,提升肠内营养安全性及有效性[9]。肠内营养喂养流程通过定时评估、反复监测,能做到精准营养,减轻机体糖代谢紊乱,充分体现了喂养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提升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在ICU 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明显改善了机体营养状态,提高了营养达标率及肠内营养占比,缩短病程,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达标率胃肠功能重症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