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雄
摘要:在教育领域,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在教育中进行反思维训练。本文对运用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和探讨当前培养初中生逆向思维的问题,并提出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的知识点很多,如乘方、加减以及开方等。积极思考与逆向思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必备的思维模式。对中学生而言,仅仅从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开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为促进初中生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就应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打破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学生的训练中,应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1.培养初中生逆向思维的意义
所谓逆向思维,旨在在数学知识中的运用,就是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利用反向思维,最终达到解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数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以相反的方式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运用逆反思维,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数学难题解决的局限,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产生新的灵感,提高自己的创造力,用其它方式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反向思索,建立数学知识网络,寻找各种解题思路,推动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当前培养学生逆反思维的问题
第一,常规思维的影响。学生生活和学习是固定的,因此学生先前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学生面临问题时,首先要用定式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先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学习结束后,在数学科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固定的数学思维模式,解决数学概念和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机械地模仿实例,其思考的方向比较单一,难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处理问题的办法是不灵活的,对思维定式的分析缺乏某种程度的变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应试教育的出现,对数学学科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校教育会根据考试的需要和解决问题思想的范围,尤其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直接教学生下一步,老师将引导学生只记住概念性公式,以应付考试,便于学生在考试中直接使用公式。经过整个过程,学生自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遇到数学问题时,只用进行套用,不从别的角度考虑问题,完全缺乏反思性的培养,不能真正做到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渐降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虽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学生在面对变化多端的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找到正确的处理意见和办法,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策略
3.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
数学比中文、英语之类的科目更抽象,数学教材的概念、公式、定理比较抽象、复杂、神秘,不易掌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机械地教给学生,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思考、颠覆,而是从表面上理解相关联式公式和定理,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统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反思维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能够对概念进行转换[1]。
举例来说,在讲解“相反数”概念时,教师在教育中,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启发学生。第一,从正面的角度问学生:相反数是什么?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然后,站在与提问相反的方向,问学生新的问题。透过这类问题,学生会从正反两个角度引出思考,以促进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逻辑的敏感性。为获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实施概念教育时,也可对学生提出以下相反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提问,将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完善、更系统,锻炼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3.2借助定义、公式进行培养
教师在讲授数学公式和定理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正反双向思维,必须从原来的单边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学习、思考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死板类型,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全面提高思考能力[2]。具体地说,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能够合理运用反证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定理,而是运用反证法,积极探索形成定理和公式的过程,从结果中导出已知知识,在导出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定理条件。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经常会有运用相反思想对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比如,大部分命题类的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假设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为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学生在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发证法,突破传统解题方法和定式思维模式,发挥和提高学生思维逆转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
3.3在解题中进行培养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系统的訓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习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维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更加简单易行地进行数学学习。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反思维能力的意识,而且要传授特殊的解题技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运用反思维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达到双倍的教学效果[3]。
比如,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迅速引导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辩证地思考,由结果开始阶段,逆向验证,可以确认问题解决过程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在反向验证中,要探究是否有其它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思想不明确、效果不佳的情况,学生可以从结论入手,从相反的方向思考解决问题。对于已知的情况,如果在导出和验证中使用反思维,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问题解决效果。总而言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教师更注重教学生的思维方法的掌握,促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也会随之提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逆反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数学知识的互补性,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反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增强,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同时,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8):11-12.
[2]张前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文理导航(中旬),2021(09):15-16.
[3]崔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