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转课堂是与传统课堂相对的新式课堂形式,以相似而非相同的特色吸引國内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随之掀起一股“翻转课堂”浪潮。本文对比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区别,以H校《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改革为具体实例,通过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分析翻转课堂的价值体现,以期提供给业内人士一个翻转课堂有效的实证。
关键词:翻转课堂;音乐课程;价值体现
教育的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措施也具有差异性。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引入许多新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我国开展关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活动,并于2013年形成一股“翻转课堂”的热潮。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什么是“翻转课堂”,教育界对于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和内化过程进行翻转,实现学习者课外自主学习,课内主动、交互、有效学习。通过该定义能够突显“翻转课堂”的独特之处:
(一)生成性特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意义的获得取决于学习者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的吸收与累积,而非“另起炉灶”,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前期自学视频知识,已经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加之在课堂互动中,学生间、师生间的谈论、探索,使得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新的建构,进而生成更为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自主性特点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针对以往的“先教后学”教学流程,反转成“先学后教”,同时也从“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通过此类翻转,实现了“将课堂归还于学生”的教学憧憬,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互动性特点
在“翻转课堂”上,生生互动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并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在自学中总结疑问,在讨论中实现解惑,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形成头脑激荡,让原本传统教学中被迫接受教师单一思想的枯燥课堂,一下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教学氛围。
二、翻转课堂在《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中的实践
H校《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自学阶段,环节为预习准备;第二阶段是展示阶段,环节包括依次展示、学生互评;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环节为教师总结。整个课程以“读书分享”为主题得以开展。
(一)预习准备
H校的《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的课堂打破传统教学形式,抓住翻转课堂的实践核心,先安排学生通过知网、文献等方式针对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独立思考,确立课堂分享的音乐教育课题,并以此进行相关资料、文献的搜集,以期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的课题认知。为了保证分享的有效性,每位学生提前把所要准备分享课题的文字稿传送至班级联系群内,使得其他学生能够形成对该课题的初步了解,为真实课堂互动打好理论基础。
(二)依次展示
前期的文献浏览、文章撰写都于课前进行。课上,学生依次上台进行课题分享,将其文字稿以纸质档形式递交教师,其他学生静声聆听。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展示时间多为15分钟左右,展示形式为个人念稿或结合PPT以说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三)学生互评
个人展示结束,台下学生针对主讲人在分享过程中自身尚未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同时也可指出分享过程中的不足,主讲人及时解惑与补充,形成相互交流与讨论的局面。该环节将思维碰撞发挥到极致,不同思考角度上的不同理解都将形成主讲人新的理论建构,将之融合与先前知识,拓展其知识视野。
(四)教师总结
互评之后,教师总结。从题目选定、知识框架、热点程度、撰写形式等对主讲人进行评价,肯定其优点、点拨其缺点,评价内容皆与学生互评内容不同,除了与主讲人交流之外,教师还会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与该课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全班思考,促进知识思考的进一步推进。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音乐课程中价值体现
翻转课堂曾被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认为是“预见了教育的未来”,且它作为一个新物种引入中国,受到广大教育界人士的关注,那么翻转课堂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一)回归教学本义的课堂
“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师的作用不可轻视,学生的参与也必不可少,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任意一方的作用被过度夸大都会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这个“天平”上,学生和教师都要良好配合,和谐互动。《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课堂强调“教学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思考、乐于讨论,教师成了辅助者,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在没有过多环节约束的课堂上,学生的能力慢慢提升,获得“知其然,所以知其所以然”的本领,多维的教学目标也由此生成。
(二)实现深度学习的课堂
20世纪50年代,费尔伦斯.马顿和罗杰.塞尔乔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将学习者划分为浅层水平加工者和深层水平加工者两种类型,“浅层学习”是机械化、被动的学习一些无关知识。“深层学习”也叫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注重学习者的批判性理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带来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片面的知识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获取其中的逻辑性。在《音乐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上,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将搜索、查阅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使零碎的知识形成联系。在展示阶段,“开放众筹”、“集思广益”产生多样化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吸收更多的符合自己能力的“新养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三)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新要求,社会对于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翻转课堂中,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自学与探讨,教师从繁琐的教学流程中解脱了出来,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将课堂组织为重视知识、技能与个体生命的深度拥抱,是师生在互动中内化技能、创生知识的过程,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学生间进行人文素养的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等更高层次的品质培养。
总之,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随之出现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习者中心地位,也突显了新型教学模式下的特点,但对于它的运用,我们应站在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思考,而非盲目夸赞和推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程式化的道路从而才能结合不同学校的情况而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勇伶,吴新慧.翻转课堂文献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30-131
[2]纪德奎,郭炎华.翻转课堂“四问”——兼论没有微课也能实现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6):32-37.
[3]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18-23.
[4]戴宁,曹辉.翻转课堂的冷思考:价值与限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6):13-18.
作者简介:龚慧敏,女,1999年3月,湖南省湘潭县,无,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