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其不仅在高考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导学法的引用,则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文章先简要阐述了问题导学法的概念,分析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优势,并结合教学实例探讨了问题导学法的具体运用策略,最后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补充了几点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5-00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5.015
作者简介:刘飞(1979.8— ),男,汉族,甘肃高台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大都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知识,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基于导学法而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巧妙地设计问题为基础,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发散思维,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学案进行导学,二是借助问题进行导学。近年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摆脱应试教育体系下被动学习的状况,即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要想实现这种转变,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數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高中教学领域,数学学科属于理性思维较强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学好数学知识。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高中知识学习的难度变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辅以题海战术,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而采用问题导学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采用由浅及深、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模式,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二)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采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兴趣爱好设计问题,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应用问题导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巧妙设计数学问题并合理地提出问题。这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采用问题导学法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应用问题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需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兴趣爱好,适时合理地安排设置问题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知识点时,这个教学点涉及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等知识点。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猜硬币、中奖或者天气状况等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不但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更针对性地进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充分发散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只重视增加学生的练习量。这种“讲练结合”的模式,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探讨和合作学习,进而使得很多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较低,思维模式比较固化。基于此,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还应在出示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锥曲线的方程》中第一节“椭圆”的内容时,因为椭圆的方程式相对较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难快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将一些椭圆形的图像、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上一章学习的“圆的方程”的知识,对椭圆的方程式进行推导和推衍,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实际生活问题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用到的知识。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挑选合适的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这样结合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简化学生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迁移,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中关于“集合”的知识时,教师在讲解“集合”的概念时,就可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例子,构建一个个不同的“集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所组成的集合,了解并掌握“交集”“并集”等相关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集合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为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中的“指数函数”的知识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各个银行存款利息变更的事情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认识,还能有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问题导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问题难度的适度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时,首先应保证设计的问题在難度方面必须适度,必须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这样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因为由浅入深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就感,并逐渐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从一开始便设计难度较高的问题,就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必须注意问题难度的适度性。
(二)问题数量的适度性
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问题数量的适度性,设计的题目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因为问题过多,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导致他们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认真解答,敷衍了事。反之,问题过少则可能导致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任务,不再认真学习,从而无法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必须设计数量适度的问题,既能帮助学生扎实巩固习得,又能避免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压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进行合理运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晓红.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
[2]胡登高.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8(7).
[3]柯玉凤.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向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58).
[4]卓顺利.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