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语教育中思维素养的培养

2021-12-12 10:07:35蔡李华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培养

蔡李华

摘  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机器翻译的智能化,外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语言沟通、跨文化理解、思维差异感知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新英语核心素养正在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时代,拉开人类与机器差距的并非知识,而是思维。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从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说明了思维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出发,探讨在英语教育中思维素养培养的内容及途径,以期对思维素养在教学中的实施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英语教学;思维素养;培养;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9-0137-03

從1964年教育部把英语确定为第一外语至今,中国英语全民化教育发展迅速。如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机器翻译的智能化,取消外语主科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从中国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取消英语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但改革英语教育,使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中国英语教学从最初的单纯语言教学一直发展到现阶段以语言沟通、跨文化理解、思维差异感知、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格局。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和技能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但思维不会。在全球化发展的大形势下,中国要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能局限于本民族思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面思维的人才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核心,也是新时期外语教学的核心。

一、客观认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是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认知模式和程式。在英语交际中,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对彼此思维模式的不足也起到互补作用。

(一)中西方思维差异对比

中国强调曲线思维,西方强调直线思维。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人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亦此亦彼”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1]。

中国思维重整体,西方思维偏解析。季羡林认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是分析的。东方思维重整体、直觉、具象,而西方偏分析、逻辑、抽象思维。简单来说,东方人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西方人更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

中国思维偏模糊,西方思维偏精确。中国人思维的模糊性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饮食、医药、生产等。而精确性则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进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

中国思维较中庸,西方思维较偏激。中庸思想是中国重要的伦理道德标准,也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基本思维。而西方思维较偏激,多为先全盘否定前人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全新的观点,再逐渐在争论中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为人们所接受,形成新的观点。

(二)客观评价中西方思维方式

无论是西方思维,还是中国思维,它们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都具有两面性。

1. 西方思维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西方思维倾向于分析、精确、逻辑,注重实验和分析,专注于揭露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体系和精确的微观分析。正是精确、逻辑、科学的思维孕育出西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催生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消极方面。西方用简单相加的分析方式来描述事物的属性,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具有孤立、静止、绝对、片面的特征。

2. 中国思维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中国思维倾向整体、发展、辩证,能对事物形成整体、系统和有机的认识,能够发展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正是模糊、整体、辩证的思维,产生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医、养生学。

消极方面。中国思维缺乏科学精神,不容易建立起对事物有理有据的科学认识;缺乏分析的态度,难以对事物进行精确的认识,也缺乏竞争意识。

3. 结合两者优势

客观看待中西方思维,不能简单地评价孰优孰劣,应该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如中西医研究的原理不同,治疗方式不同,但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疗法去治疗许多疾病,效果能达到最佳。因此,中国要借鉴西方思维方式的精华,建构现代中国人科学的、辩证的新的思维方式,发展全面性思维。

二、外语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素养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维的差异,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行为。文化是外显的思维,而思维是文化的内核。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出发,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如下思维:第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2]。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教师要少教“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做”,多分享资源获取的途径,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探究精神。第二,培养开放性和批评性思维[3]。教师要多提出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少提问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性问题;不要搞“一言堂”,不追求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不一样的声音,不随便评价学生的看法,减轻学生课堂发言的压力。第三,培养竞争意识。在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中,学生缺乏发声、表现的机会,中庸思想会严重抑制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竞争意识。想赢是人的天性,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竞争型人才成为社会所需。教师要多创设利于学生展现自我、有竞争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释放天性,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竞争意识。第四,培养逻辑思维。长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易导致学生思维零碎化,使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外语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纯文科的教学方式,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如与经济、政治、生物等多学科融合,把外语当作认知世界的工具,培养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第五,培养整合思维[4]。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站在汉语与外语之外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填补自身的思维盲区,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创新型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以项目输出为导向,不断强化学生的整合思维[5]。

三、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路径

思维培养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因此,在以成绩为准则的环境下,思维培养自然不受重视,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思维培养尤为重要。思维是内隐的,教师要设计让学生以外显的输出形式来表现其思维的活动,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路线,调整教学策略。思维有一定的培养模式,但一定要立足课本,与课程深度融合,自然融入一定的语境、文章、案例等有意义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能生硬强套、本末倒置。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思维

说到词汇教学,传统的方法有朗读、查单词、造句等,但普遍存在记忆点缺乏有效联系,以机械记忆为主,导致单词记得快、忘得也快等现象。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学单词的痛点。而且,长时期的机械记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碎片化,影响发散性和整合思维的形成。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呢?教师可先把课堂要掌握的单词写在一些小纸条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词汇条随机发放下去,让每位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拿到的单词说出包含有该单词的一个句子,并与本组同学一起用全部的单词串联起一个故事。实践的结果是:每组的故事都各不相同,这样的训练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构建了有很多联系的记忆点,记忆效果明显提升。

(二)在阅读理解中培养思维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是细节题,如who,what,which,when,where,why和how等问题,难度大点的主观选择题会涉及作者看法。但由于选择题的局限性,往往选项比较固化、应试化,导致学生思考表面化。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深挖阅读资料的内涵,根据学生实际,有效地发问、引导,开拓学生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讲解字面意思。教师可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文章的某角色,你会怎么处理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文章发生的年代、人物、事件?”等。当然,这对教师的知识面、理解能力、提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三)在情境中培养思维

自然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以《西餐》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西餐的礼仪和点餐流程,让学生学会在西餐厅点菜。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英文菜单,并准备以西餐厅点餐为主题的情景剧,要求有矛盾冲突、剧情丰富,最后在全班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项任务源于生活,但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力,而且需要团队合作。提问环节的加入也让其他学生在关注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作品,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课后,学生需要积极准备:情景剧的编排、角色的安排、道具的准备、其他同学会提哪些问题、如何作答等。表演环节,不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颇具创意,问答阶段更是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促进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进了同学关系。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在教师巧设的语境中,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后的学习领域,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四)在跨文化案例分析中培养思维

跨文化交际是一只无形的手,可以促进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建立情感,也可以瞬间摧毁彼此已建立的深厚友谊。如何利用好跨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教师可以运用跨文化交际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多元共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如涉及中西方国家关于隐私的问题,教师可引入案例分析:王老师是澳洲某孔子学院的老师,班上的学生大多是当地的成年人,其中有一位学生叫Susan,48岁,已经有孙子。两天前,Susan刚打破了当地的女子马拉松成年组纪录。王老师非常敬佩她,于是课上他对学生说:“作为一位48岁的年轻奶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简直是个奇迹!”没想到,Susan下课后立即向校方投诉了王老师。针对上述情境,教师可提问:Susan为什么要投诉王老师?王老师的做法对吗?面对Susan的投诉他应该怎么做?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只是表达对Susan的敬佩,她的反应有些过分;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没必要向Susan道歉,由校方出面处理就好。这些都是大部分中国人可能的想法,但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合适的。王老师应该主动向Susan说明情况,并向她道歉争取谅解,这才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有的处理方式。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考、被否定、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也是构建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的整合思维的过程。

(五)在作业中培养思维

在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辅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地布置一些收集整理型的课前、课后作业,如小论文、演讲、汇报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如某一单元内容涉及美国音乐,学生对这方面了解较少。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如美国本土音乐的种类、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等。学生分组整理素材,最后用 PPT的形式在全班展示并解说。这类作业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合资料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加强素质教育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培养要立足课本,与课程深度融合,通过设计让学生以外显输出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路线,自然融入教学中。本文从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说明了思维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了思维素养培养的内容以及途径,进一步阐述了思维培养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大形势下对构建新文化形象的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耿强.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J]. 东京文学,2011(05):164-165.

[2] 宋敏.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多元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 名师在线,2021(09):69-70.

[3] 周利霞. 英语教学中学生批评性思维培养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2021(15):50-51.

[4] 覃忠,王玮,王祎,等. 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06):81-86+93.

[5] 叶玉曼,焦志菲,陆春. 中职生创新思維的培养路径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97-198.

(荐稿人:蔡映辉,汕头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0:45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篮球意识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5:15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4:43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6:43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