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山
(中共灵台县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400)
将灵台特色扶贫产业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原则,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整体化推进,将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构建以牛果菜和劳务主导产业为主体,“五小”产业(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多元产业(生猪、肉羊,中药材、花椒、红枣、矮化核桃、牛心杏)和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为补充的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体系。
1.牛产业形成“两带”发展布局
在南部(西部)百里、龙门、星火、梁原、朝那、新开、蒲窝等乡镇,以农户分散繁育为主,不断扩大养殖群体,形成南部肉牛繁育带;在以上良、什字、独店等塬区乡镇为主体,大力开展肉牛规模养殖,形成北部塬区育肥带,形成南繁北育的产业发展格局。
2.果产业形成“一带多点”发展布局
以全县各乡镇中心塬区为主规划区,山区乡镇可延伸到条件较好的山台地,重点打造北部塬区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精品果园和矮化密植果园。
3.蔬菜产业形成“一带、两片、三园”发展布局
一带:以“两河”川区的中台、百里、梁原3个乡镇为核心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带。两片:以邵寨、独店、什字、西屯、上良、朝那6个乡镇为核心建成什字塬区高原夏菜生产片区;以新开、蒲窝2个乡镇为核心建成南部山区高原夏菜生产片区。三园:中台镇西川省级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达溪河川区设施蔬菜示范园、黑河川区设施蔬菜示范园。
以新开、蒲窝、星火、龙门南部山区为重点,建成“五小产业集群”。
依托灵台县富平养殖有限公司等肉羊养殖龙头企业,以邵寨、上良、梁原、星火乡镇为重点,探索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羊产业的新路子;依托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独店、什字乡镇为重点,在全县建设一定规模的生猪育肥场、母猪生产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发展花椒、矮化核桃、红枣、牛心杏等特色产品。充分发挥陇药皇甫制药公司的带动效应,大力推广道地陇药优质品种,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加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一是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上联市场,开发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形成规模,加快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实现突破。引导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开发,促进企业资金下乡、产品下乡等,实现企村共赢。二是扎实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加大合作社财务、管理、运营等培训力度,积极创建示范社,发展“五有”合作社。鼓励支持合作社产业链、区域间的联合抱团,努力打造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高标准联合社。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区产业路建设列入村组道路建设规划,安排项目给予支持,逐步实现养殖规模千只以上或收购加工农产品万吨以上的合作社通社道路全硬化。注销清理一批空壳社,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运营水平差、带动能力弱的合作社进行整顿提高,提升其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三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关系深度融合,完善有效的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共享产业一体化增值利益。
以S28华灵高速、长灵公路、什千公路为主轴,衔接省市政策,配套出台支持政策,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充分挖掘古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灵台民俗文化等资源,培育集休闲观光、康养、民宿、垂钓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民宿+农家乐+乡村游”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
把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形成的“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国有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合作社、企业带动脱贫模式,权能入股红利脱贫模式,社会帮扶互助脱贫模式,金融保障政策扶持模式,“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农户)”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劳务模式,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完善,让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三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乡村产业振兴领导责任制。围绕每个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县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畜牧局等部门要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发改、财政、商务、生态环境、科技、金融等部门要通力协作,确保力量向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优势产业培育聚拢、资金向现代产业发展聚合。
根据产业类型、特点、发展现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任务清单,分解产业发展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落实到重点区域,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定期检查考核,及时掌握情况,化解矛盾问题,推进产业振兴长足发展。
一是从“上”想办法,把人才“放下来”。利用省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之际,积极向上衔接汇报,对接省市产业部门,把本地急需要的产业人才“放下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等方式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来。二是从“外”想办法,把人才“引进来”。发挥皇甫谧针灸医学院士工作站、灵台苹果试验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灵台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中心等平台优势,大力引进主导产业紧缺人才。对引进的高端、急需紧缺产业人才试行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确定适度积极的年薪标准。广泛探访、感召在外企业家、退休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经济文化能人“告老还乡”,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三是从“内”想办法,把人才“育起来”。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特色产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发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性产业人才队伍科技素质。力争用5年的时间,在全县基本形成引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当地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产业发展人才。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政策总体稳定,对新型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尤其是要对本地的种养大户进行重点扶持。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要在产业发展制度环境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与培训、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和宣传、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等方面,进行引导服务监督推动,促使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构建产销对接平台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县城及乡镇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规划新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建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促进农产品集散和销售。